看了《周处除三害》,我去了广仁寺看六道轮回图

雅旋聊影剧综 2024-03-06 11:59:38

本文作者:王小东

前天晚上和媳妇一起看了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意犹未尽,对电影中提到的鸽子、蛇、猪代表贪、嗔、痴的说法特别感兴趣,想到广仁寺有一幅六道轮回图唐卡壁画,于是午饭后骑自行车去广仁寺逛了1个小时。

电影中鸽子代表了贪,广仁寺的壁画里画的也像鸽子,可是简介中却说鸡代表了贪,打电话咨询,工作人员回复说鸽子和鸡的说法都有。刚好路过三个喇嘛师傅,追上问其中一位师傅,他答复道:藏传佛教的说法是鸡代表贪,鸽子最起码能飞,鸡不能飞。

偶然看到一个碑文《胜严寺併入广仁寺管理记》,引起了我三个感兴趣的点:

一是碑中记载【惟寺中原有碑碣于同治初遭花门之变,多被失遗,实堪痛惜】,原来同治回乱被光绪年间的佛教徒称为“花门之变”。

二是这块碑是光绪甲午年间制作,甲午1894年,清朝和日本在打国运之战,西垂之地的人关心的是寺庙别业的归属。

三是碑文记载的胜严寺,原本叫敦煌寺,晋朝时有高僧竺法护在此译出佛教经典《法华经》。广仁寺是康熙年间建造,建造时间远迟于敦煌寺,后来敦煌寺却成为广仁寺的别院,不胜唏嘘!

广仁寺一进门左手边有一句“今生貌美为何因,前世鲜花供佛前”,有朋友评论说:不良诱导。

从经济学和寺庙生存的角度,把故事神秘化吸引人们消费似乎无可厚非,但从真实性来说,总是有些欠缺。

当初学《统计学》,开篇就有个故事:一人生儿,种了一棵树,岁月流逝,儿长,树长,遂以为神树,跪拜之。

大多数宗教和文学故事中,充斥着这种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的逻辑谬误,如果按照统计学判定因果的HILL准则,则大多数故事都经不起推敲。

广仁寺进门前有八座塔,右边塔座记载:经载,造塔、供塔、拜塔、绕塔之十种殊胜果报:

1. 不生于边国;

2.不受贫困;

3.不得愚痴邪见之身;

4.可得十六大国之王位;

5.寿命长远;

6.可得金刚那罗延力;

7可得无比广大之福德;

8.得蒙诸菩萨之慈悲;

9真足三明、六通、八解脱;

10.得往生十方净土。

一般人们许愿是求财、求权、求长寿,有佛教经书里还有求来生为男儿身,这里说果报第一竟然是“不生于边国”,这倒是第一次听。

和朋友分享这个见闻,朋友说:价值观还在蛮荒时代。

其中一座塔名“息诤塔”:

世尊在竹林园驻锡时,天授要求授予随众,世尊未准,天授恼怒,擅聚徒众,自称教主。世尊巧妙周旋,矛盾化解。为了纪念此事,力士修息诤塔一座。

这个故事太妙了,当一个组织发展起来,必定会引起分裂,冲突矛盾、血腥争斗随之而来,佛陀如何化解分裂的故事这里没有讲,我没有查到经文记录,如果有知道的朋友欢迎分享。

今天早上在地铁上刷短视频看到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故事,又想到摩西出埃及后对拜金牛犊的犹太人残杀、对异见者可拉党人的屠杀、朱元璋对老弟兄们毫不留情······权力是一个二向箔,让身处其中的人二维化,道德越来越倒退。

坛经说: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佛教的吸引力在于息诤,让人心静。

佛教的缺陷也在于息诤,太过于慈眉善目,缺少金刚怒目,恶鬼缠身就免不了,可以回想一下三武一宗灭佛的历史。

还是坛经说: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周处除三害》中,尊者代表鸽子,玩弄人心,贪得无厌;香港仔代表蛇,喜怒无常;而陈桂林代表猪,一开始只是为了杀人出名,不明是非,是愚痴的代表。

只有陈桂林经历了除三害后,明辨了是非,才流下悔恨的泪水。陈桂林那种悔恨流泪的场景把我感动了。

人非草木,更非畜生,可以痴,但不可以一直愚。

知足之足,常足,没必要为了欲望,让自己迷失在城市森林里,或矮化自己,或拔高自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贪嗔对胃不好,很多时候身体会告诉我们如何处事做人。

以上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一笑而过。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四瑞和睦图。

相传从前有一只鸟,将一颗种子衔来抛在山林里;

一只兔子看见了便刨了一个坑将种子埋在土里,不久种子长出幼苗;

一只猴子为了保护幼苗,用树枝把幼苗围起来,并拔掉周围的杂草;

一头大象看到了这一情景后,便每天用长鼻子吸来山泉浇灌。

幼苗在四瑞兽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了参天大树,结满了累累硕果,四瑞兽齐心协力将果子分给山林里所有的瑞禽灵兽共同享用,使地方安宁、人寿年丰。藏传佛教以此和谐图表达团结和睦、和平宁静的美好愿望。

这个故事很温暖,以此结尾,祝大家幸福!

0 阅读:10

雅旋聊影剧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