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突破3.3亿,相当于每4人中就有1人患病。更令人担忧的是,冠心病导致的死亡占心血管病总死亡的40%以上,而其中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因症状隐匿,许多人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发心梗,甚至来不及就医。

【CCS的真相:为何它如此危险?】
与急性心梗不同,CCS患者的症状相对较稳定,很多患者因为症状轻微或间歇性发作,往往不以为然,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管理指南》明确指出,冠脉痉挛和微血管障碍是CCS的重要病理机制,即使冠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不严重,微循环异常仍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甚至猝死。
【中西医结合,开辟治疗CCS 新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钱菊英教授在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对2024年最新欧洲CCS(慢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尽管西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对于冠脉微循环障碍和血管痉挛等问题,中医药能发挥重要作用。通心络“双重”“双向强保护”作用可改善冠脉微血管功能,是首个推荐用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OCA)相关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术前创新中药;在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CCS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CS 开辟了新路径。
不仅能用于治疗慢性冠心病,通心络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同一时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在络病大会报告中介绍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结果显示,在指南推荐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1年再次心肌梗死风险74%,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有效治疗药物选择。这一研究还登上了国际权威期刊《JAMA》,充分展现了以通心络为代表的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确切疗效和特色优势。

【预防胜于治疗:如何远离CCS威胁?】
控制“三高”是基础,血压应低于130/80mmHg,血糖空腹控制在6.1mmol/L以下,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好低于1.8mmol/L(高危人群建议更低)。此外,生活方式调整同样关键:
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菜、全谷物、鱼类,减少红肉和精制糖摄入。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睡眠: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
心理:长期压力会加重心脏负担,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
体检: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心脏检查,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建议每半年评估一次。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疲劳、轻微活动后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心脏健康是每个人都应关注的生命课题,随着医学进步,冠心病治疗已进入“宏观血管与微观循环并重”的新时代。通心络等创新中药的临床价值,不仅在于其治疗效果,更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