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滩一战是杨家将故事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戏,也是让很多杨家将的粉丝门感到非常难受的故事桥段。在这一战中杨业率领杨家将迎战辽国大军,在对方兵力激增下寡不敌众,惨败后死伤惨重,杨业本人也在这场战争中自杀殉国。这段故事是以北宋名将杨业在雍熙北伐中西路军撤退断后的故事改编的,他在陈家谷口兵败后绝食自杀的故事,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故事中英烈的代表。他在这场战役中,因为被监军王侁所陷害,不得不带领少量宋军在陈家谷口阻截辽国追兵。最后因为接应的宋军未能赶到,让他不得不战死疆场。
因此在探讨关于杨家将的这段故事时,很多人对大军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非常不满,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这两人还被列入了奸臣行列,几乎是遗臭万年。从史书记载来看,陈家谷口的惨败是潘美纵容王侁陷害杨业而导致的,这其中王侁的强势却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侁作为雍熙北伐的西路军监军,地位在主帅潘美和副帅杨业之下,却能在战事最后阶段主导了撤退进程,将杨业逼入死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最让人不解的是,王侁胆大妄为逼死副帅杨业,居然对此振振有词,甚至认为赵光义和军方不会找他麻烦,实在是狂妄至极。
在回顾这场战役的同时,很多人会对潘美的纵容表示失望,会对王侁的表示愤恨。也有很多人感到不解,王侁到底有什么底气,敢于陷害杨业,甚至连潘美都不敢阻止,只能装聋作哑呢?后世的很多历史学者对此做出解释,但说法也是千奇百怪。主流的观点认为,赵光义打压武将,搞文贵无贱,宠信王侁这样的文官监军,才使得王侁胆大妄为,肆意欺压将领,将杨业逼死在陈家谷口。也有人认为当时雍熙北伐已经失败,西路军撤退需要背锅侠,所以杨业成为被牺牲的对象,潘美为了自保也听之任之。
实际上上述两种说法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王侁之所以敢以下欺上逼死杨业,固然是赵光义纵容文官的结果,但根本上还是王侁有着极为深厚的官场后台。当时虽然赵光义推行了以文御武的政治策略,但文官集团还未形成,根本无法对武将们形成压制,也没有后来的文官独霸朝堂的局面。
很多文官监军会利用赵光义的宠信欺压武将,但置之于死地是不敢的。武将的势力还很大,而监军在战争中可有可无,一旦激起兵变,监军就会成为叛军杀了祭旗的首选目标。王侁逼死普通的中下层将领或许能轻易脱罪,但逼死杨业还这么理直气壮,就显得很不寻常了。
杨业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不是普通的中下级军官,而是雍熙北伐西路军的副帅,地位仅在主帅潘美之下。普通的监军是动不了杨业的,王侁的操作可以说是极为胆大妄为的。如果杨业被激而起兵,最先倒霉的就是监军。而且雍熙北伐西路军的路线就是杨家将原本经常战斗和驻守的地方,杨家将的地方势力很雄厚,一旦形成兵变就是全军崩溃,形成蔓延之势。所以王侁的行为是非常冒险了,如果杨业是郭威这样的将领,很可能适得其反。但是王侁还是成功了,不但逼死了杨业,他还打算将战败的责任推在杨业身上。
王侁是聪明人,没有一点底气是不敢做这种冒险的事情的,那么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呢?从各方面的史料记载来看,王侁之所以敢陷害杨业,逼得潘美不敢插手,让赵光义都不敢追究,其最大的靠山就是其父王朴留下的政治资本。如果不是有王朴留下的政治资本的支持,王侁不但无法逼死杨业,而且也会遭到赵光义和潘美的追究,最终会落得非常凄惨的下场。熟悉宋初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提出问题,当时王朴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留下的政治资本怎么可能还有作用,还能为他的儿子王侁所用,成为迫害将领的力量?
从史书上看,王侁是个典型的官二代,他没有什么出色的政治能力,靠着父亲的余荫青云直上,做官一直顺风顺水。他的父亲是后周世宗柴荣时期的枢密使王朴,也是宋太祖赵匡胤最为忌惮的人。王朴在民间并不出名,历史教科书也很少提到,但他却是诸葛亮一般的人物,是改变历史的重要角色。
王朴本是后汉时期的进士,依附于枢密使杨邠。后汉出现内乱后,他逃官躲避,在后周建立后才出仕当时的镇宁节度使柴荣,当了节度掌书记。因为后周太祖郭威无后,便把皇位传给了外侄柴荣。所以王朴作为柴荣的心腹成为后周朝廷的核心重臣,一直当道了枢密使的高位。
之所以说王朴是改变历史的重要角色,是因为他在当政时期最早提出了以文御武的政治策略,还包括军政和军令分离管理的制度。从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各地藩镇割据非常严重,藩镇将领们手握军政大权,垄断地方政务,与中央朝廷抗衡,成为国家动乱的根源。五代十国的短命王朝不断出现,就是藩镇混战和争夺皇位的结果。为了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几个朝代的皇帝都搞了很多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王朴出任后周枢密使后,提出了军事制度改革的方略,其中以文御武和政令分离是两大制度,这比西方早了将近五百年。
王朴的军制改革得到了柴荣的支持,于是后周建立起了一整套遏制藩镇割据和武将全力过大的官僚系统。这个系统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以文御武,用文官来监督和掣肘武将,避免武将全力太大,尾大不掉。另一方面将武将原来的权力分割,将非直接操纵军队,或者与皇帝关联密切的权力收归文官掌控。如此以来,武将对军队的掌控力大为削弱,降低了藩镇割据的风险,稳定了柴荣的皇位。这种掌控武将的军队的方式后来也被赵匡胤和赵光义继承,成为宋朝军事制度的核心,并进一步发展完善,彻底结束了藩镇混战的历史。
这种制度是非常先进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宋朝到明朝,再到清朝,都延续了这种制度。西方搞类似的制度比东方晚了近五百年,而且也比东方更晚才完善。从这点上看,王朴是改变历史周期律的人物,在军事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由于他在军事改革还未完善之前英年早逝,所以给赵匡胤留下了空子可钻,这才有了后来的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赵匡胤曾经说过,如果王朴没有去世,他是没有任何机会登上皇位的。所以从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就很重视王朴建立的军事制度,并让赵光义学习和逐步掌控。
由于北宋是在后周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王朴留下的政治资源成为王侁起家的资本。赵光义要搞类似的制度,自然脱不开王朴的体系,所以重用了很多王朴留下来的监军文官。王侁作为王朴的儿子,也就成为了这种制度中监军的代表,收到很多监军文官的拥戴,也被赵光义所宠信。可以说王侁作为雍熙北伐西路军的监军,对军队的掌控是不是一个人执行的,而是以他为中心的监军网络在干,这与其他的军队大不一样。陷害杨业的事情看似王侁出马,实际上是大量的监军集体行为的表现,这才能逼得身为副帅的杨业不得不自陷死地。
如果是普通监军逼迫杨业,杨业大可不搭理,甚至进行正面的反击。监军如此强力的插手军队作战,作为主帅的潘美也可以暂时将其停职。但王侁不是普通的监军,他身后有庞大的监军网络和政治资源。如果潘美表现的太过强势,事后肯定被这些监军轮番攻击,那就非常危险了。而雍熙北伐打了败仗,本身就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如果就这么撤军回东京汴梁去,承担责任的就是潘美自己。王侁愿意让杨业当背锅侠,潘美自然乐见其成。他既不用得罪王侁等监军群体,又减少一个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呢?
正是有了王朴留下的资源,王侁才敢如此嚣张跋扈,连作为副帅的杨业都敢逼死。他甚至阻止潘美往陈家谷口派遣援兵接应,就是要置杨业于死地。他认为监军网络的强大,足以与武将系统抗衡。而赵光义需要靠监军网络制衡武将系统,不会对他有任何处置。然而他不知道,宋军败战之后辽军节节紧逼,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军队抵挡地方进攻的。如果过于偏袒监军系统,武将们会非常不满,甚至撂挑子不干,这就让宋朝到了亡国的边缘。所以赵光义并没有放过王侁,将其流放于金州,而纵容王侁的潘美也受到重处。
综上所述,王侁之所以敢陷害杨业,迫使潘美袖手旁观,主要是是依靠其父王朴留下的政治资源裹挟整个北宋监军系统干出来的事情。没有其父留下的政治资本,王侁根本没有陷害杨业的能力,更不可能大罪轻罚。从这点也看出,从宋朝建立开始,文武矛盾就进入了相当深的层次。杨业之死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文武所代表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贯穿了南北两宋,成为宋朝军备发达,但军事战绩虚弱的主要原因所在。很多历史学者将宋朝称之为弱宋,其根源就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