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北方的农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上过什么学,只有小学文化。
这些年陪父亲的日子里,老人总是讲起他的经历:做过生产队长,卖过红薯秧子,用自行车去山里运过煤炭,种过山楂树……
也正因为这些,在我的童年里,好像没缺过钱: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给报纸上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小朋友募捐,我捐了5块钱,结果成了全校捐得最多的。
后来去30多里地的中学上学。那个时候同学都往学校带白面粉,然后换面票,我很少带,几乎都是用钱去买面票。可以说一直到高中毕业,我对钱一直没什么概念。
大概是1998年的前后,我和父亲去北京。那个年代,没有高铁,只有长途大巴车,记忆中应该是丽泽桥长途车站。从长途车站倒车去市区的公交车上人山人海,真的很不舒服。那天,我们从东城跑到了西城,从北城跑到了南城。大概到了晚上八点的时候,父亲找了一个半地下室的招待所才安排住下。招待所收每个人20块钱,条件非常一般。父亲跑前跑后的去用暖水瓶打热水,我累的够呛,赶紧躺在了床上。
第二天中午在长途车站等车回家。父亲带我在路边吃饭。父亲给我买了肉饼,自己买了一碗卤煮。看着那一大碗说不上叫粥,还是叫汤,黏糊糊,黑乎乎的东西,我觉得应该非常不好吃,之所以买卤煮,父亲应该考虑的价格便宜。加之这两天的奔波,在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父亲的艰辛,也觉得自己应该长大,慢慢要成熟起来。
时隔快三十年,父亲的步伐已不再矫健,我也为人父。身挑生活的重担,我也越来越感受到父亲当年的不易,那一碗卤煮的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不知道别人是在哪一刻,深有感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