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4日,赫尔辛基寒风凛冽,市民们纷纷涌上街头,政府官员们也早早来到参议院广场等待。
不久一辆黑色汽车从机场出发,经过赫尔辛基街区,在沿途卫兵的注目礼中一路行至参议院。
此刻车上搭载的不是外国元首,也不是现政府高官,而是芬兰国父曼纳海姆的灵柩。
在此之前,曼纳海姆已经流亡瑞士5年,并于1月27日病逝于瑞士洛桑州立医院,享年83岁。
曼纳海姆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被俄罗斯沙皇视为心腹,也曾两度来到中国。
而相较于花花公子、间谍、将军等诸多头衔,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带领芬兰军民誓死抗击入侵这一壮举。
那么,他与中国有怎样的不解之缘?晚年为何客死他乡?又有着怎样的一生?
曼纳海姆
少年从军,意气风发
1867年,曼纳海姆出生于芬兰阿斯凯宁的显贵家庭。当时的芬兰,还是一个附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大公国。
事实上,曼纳海姆的祖先并非出自芬兰,更不是俄罗斯族裔,而是来自德意志或荷兰的日耳曼人。但自17世纪末起,曼纳海姆家族就被分封于此,长久以来,他们与芬兰已经融为一体。
儿时的曼纳海姆经历了诸多不幸,他的父亲是个愤世嫉俗的诗人、商人,曼纳海姆13岁时,父亲撇下一家老小跑到法国,不久曼纳海姆的母亲也郁郁而终。
幸而曼纳海姆家族家底殷实,亲戚们也都对小曼纳海姆施以援手,这才使他没有沦落街头。
1882年,曼纳海姆像其他贵族后代一样进入军校学习。最开始他就读的是芬兰哈米纳士官学校,并产生了进入圣彼得堡帝国军校深造的想法。
曼纳海姆
由于校长拒绝为他开推荐信,曼纳海姆产生抵触情绪,继而被哈米纳士官学校开除。曼纳海姆转而报考尼古拉骑兵学校,从此与骑兵结缘。
1889年,曼纳海姆以优异的成绩从骑兵学校毕业,毕业前即获得了陆军少尉军衔。
毕业后,曼纳海姆被分配到波兰卡利什龙骑兵团,两年后调往圣彼得堡骑兵卫队。在这里,他遇到了尚未成为沙皇的尼古拉二世。
两人年龄相仿、脾气相投,曼纳海姆很快成为尼古拉二世最信任的部下。或者说,他们成为了朋友。
作为精通马匹的专家,曼纳海姆被宫廷马厩官员,为皇家选购马匹。在那个汽车尚未流行的年代,马是皇室出行必需的交通工具,曼纳海姆的风头不亚于一班混迹朝堂的老臣。
一次前往德国购马时,曼纳海姆不慎摔伤,回到俄国后,沙皇亲自为他设宴接风,可见皇室对他有多看重。
1904年,日俄战争骤然爆发,俄国军队在中国战场上节节败退。当年10月,曼纳海姆被授予中校军衔,前往中国东北作战。
同年12月份,两军于黑沟台一带对峙,大战一触即发,曼纳海姆主动申请调往黑沟台,指挥那里的两个骑兵连。
曼纳海姆受命率半个连执行侦查任务,结果他直奔日军阵地而去,在成百上千的敌军中发起冲锋,看得双方指挥官都傻了眼。
随后的决战中,曼纳海姆被安置在黑沟台腹地,为俄军第10军团提供援助。
俄国步兵乱作一团,任由日军追击。只有曼纳海姆率领的少量骑兵依然高歌猛进,走到哪杀到哪,大量步兵因他得救。
后来的奉天战役期间,曼纳海姆转战蒙古、沈阳,可惜俄军整体溃败,他也只能且战且退。其间他一度患上中耳炎,在短暂的手术后便即折返战场。
日俄战争中,俄军输给了看似弱小的日本,自身实力大损,成为列强眼中的笑话。为此俄国沙皇大发雷霆,裁撤了一系列军政官员,对请愿的民众举起屠刀,唯有曼纳海姆因作战英勇晋升上校。
化身间谍游历中国
从中国战场回到圣彼得堡后,曼纳海姆有伤在身,短期内无法胜任军队工作。于是尼古拉二世又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去中国,打探一下清王朝的情况。
1840年后,清王朝颓势已显,沙皇对这片土地觊觎已久。但清廷到底还有多大的能量、中华大地的宝藏都分布在哪里,外人还不得而知。
大肆入侵之前,必须详加侦查,方能从容应对。
曼纳海姆是沙皇最信得过的人,而且又出身芬兰。当时的芬兰是俄罗斯帝国统治下一个较为独立的大公国,在清朝人眼中算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不会引起怀疑。派曼纳海姆去再适合不过了。
出发前,曼纳海姆广泛查阅了马可·波罗、斯文·赫定等前人的文献,并亲自向芬兰-乌戈尔学会求教如何整理考察结果。
1906年,他与另一名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教授一同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与料想的一样,芬兰人的身份和科学考察的名头成功蒙蔽了所有清朝官员,曼纳海姆在中华大地上畅通无阻。
进入喀什时,曼纳海姆需要向清廷申请通行护照,当地道台袁鸿佑还兴高采烈地按音译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马达汉。
“马达汉”一路经行新疆、甘肃、河南、内蒙等地,走过的路线长达1.4万公里,每到一处都受到清朝官员的热情接待,资源分布、军事部署、风土人情尽收他眼底。
在发往俄国的密信中,他告诉沙皇,中国正在进行军事改革,但军队仍旧不堪一击,鸦片和贪腐已经替列强击垮了中国官兵。新疆是个好地方,将来的中俄战争中俄国可以拿它当筹码……
抵达最后一站北京时,他已经游历了两年的时间。此刻他的随行物品中有上千件样品、1500张照片和数十万字的旅行记录。
之后他途径日本、海参崴,抵达圣彼得堡。原本尼古拉二世打算抽出20分钟来听他报告,但这一路上的新奇经历听得沙皇如痴如醉,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对于中国的未来,曼纳海姆如是判断:“几十年后,中国将会迎来一个新的、伟大的未来。”
万幸的是,历史没有给尼古拉二世足够的时间来准备侵华战争,否则中国的近代史又将增添一段生灵涂炭的过往。
而曼纳海姆的考察记录也没有成为侵华的帮凶,反而为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提供了参考。时至今日,《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等文献仍是重点研究对象。
中国史学界、地质学界已经习惯了用“马达汉”来称呼这个中国通。
战功卓著,国破家亡
再次从中国回到圣彼得堡后,曼纳海姆成为沙皇的贴身侍卫和骑兵团团长,1910年擢升少将。
1914年,一名长期为他提供马匹的商人告诉他,最近不能足额提供战马了,原本吝啬的德国人,这次直接从他那里买走了150匹马。
那时斐迪南大公刚遭刺杀,各国屡有冲突,但没人相信同宗同源的各国王室会拼个你死我活,只有曼纳海姆从商人的话中嗅出了一丝火药味。
他快马加鞭返回军营,开始加紧训练。
果不其然,奥匈帝国率先向塞尔维亚发动攻势,欧洲各国纷纷下场站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在7月底打响,8月初就蔓延至整个欧洲。
同年8月1日,德意志帝国向俄罗斯帝国宣战,俄国出师不利,将兵力推进至东普鲁士,却遭到德军围歼。
同年12月底,曼纳海姆以骑兵旅长的身份奔赴前线,一如既往地指挥部队冲锋。在这场热兵器大行其道的战争中,曼纳海姆用最古老的兵种打出了最强大的杀伤力。
曼纳海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屡屡绕至敌军后方,或打乱敌军后方部署,或配合步兵前后夹击,所到之处必有斩获。
德国在两线作战中疲于奔命,奥匈帝国更是被打得丢盔弃甲,俄国逐渐扭转了初期的劣势,在战争中站稳了脚跟。
1915年3月,他被任命为第12骑兵师师长。
1917年3月(俄历2月),曼纳海姆迎来了久违的休假。11日深夜,他走出圣彼得堡的一家剧院,街上没有像往常那样彻夜喧嚣,连一个军人、一辆车都找不到。
次日清晨,他在阵阵吵闹声中醒来,注视着窗外乌压压一片的人群和人们头顶的标语,他意识到出事了。
那是俄国的二月革命,曼纳海姆效忠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那时已经被赶下台。作为沙皇的忠心侍卫,他的主人、朋友沦为阶下囚,他却无能为力,军人的荣誉转瞬间化为乌有。
他茫然地回到前线,俄军已经无心恋战,只剩下他的骑兵部队还在拼死挣扎。白色俄国政权仍然坚持参与战争,给了他中将军衔。
但作为沙皇的追随者,新政权对他心存忌惮。不久后他回到圣彼得堡,辞去了军队职务。
不知在中国时是否有人告诉过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此时他的心情恐怕就是如此。
时间来到11月,俄国再一次风云突变,布尔什维克党掌控了政权。虽然红色政权没有公开搜捕曼纳海姆,但他在帝国军队、白匪中都有过服役经历,且战功卓著,必然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他只好四处躲藏,其间联系过许多沙俄旧臣,意图东山再起,可对方都不再相信帝国还有机会翻身。
思虑再三,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芬兰。以他的身份,想要离开圣彼得堡难于登天,但机缘巧合下,他得到了这个机会。
他想托朋友弄到一张出境许可,最后却只找到一张入境许可。无奈之下他只能去车站找找机会。
在车站,一阵熟悉的声音使他眼前一亮——两个工作人员都在讲自己家族最常用的的瑞典语。
曼纳海姆镇定自若地走上前递出入境许可,用瑞典语跟他们打起招呼来。对方听到乡音倍感亲切,热络地回应着。
而那张“出境许可”,他们草草看了一眼便扔下了——这两个人都是文盲。
从此后,鱼归大海。
东退苏联,西拒纳粹
1917年12月,芬兰从俄罗斯独立。但在芬兰国内,同样存在着效忠议院的白军和效忠布尔什维克党的红军。曼纳海姆回国后参加了白军,被任命为白军总司令。
对这位沙俄名将来说,当下芬兰的内乱普通小儿科一般。仅用了5个月,白军就统一了芬兰全境。
当时芬兰实行的是君主制,但并没有君主,德国便打算送来德皇的妹夫当国王。芬兰政府与德国关系密切,欣然同意。
但一个月后,德国便在一战中投降,芬兰王储被迫放弃王位,政府又拉来曼纳海姆摄政。
1919年7月,芬兰改国体为共和国,曼纳海姆在总统竞选中失利,再度归隐。
进入30年代,芬兰周边形势恶化,苏联、德国两个庞然大物对它虎视眈眈,芬兰政府力邀下,曼纳海姆再度出山。基于他的战功,芬兰政府于1933年授予他陆军元帅军衔。
曼纳海姆复出后第一件事就是重修苏芬边境上的防御工事。这条防线在沙俄时代就已经存在,芬兰建国后又重新加固过。这次重修时,芬兰政坛不乏反对声音,但曼纳海姆力排众议,坚持把它修成芬兰最严密的火力网。
这道防线后来被称为曼纳海姆防线。
修防线的同时,曼纳海姆还在拼命扩充军备,同时对外声称芬兰坚守中立原则。
1939年,斯大林终于坐不住了,他单方面向芬兰提出交换国土,遭到拒绝,之后便屯兵50万,于当年11月30日向芬兰发起进攻。
芬兰国小力微,全国军队加起来也才20万,且装备远远落后于苏联,在各国看来,芬兰亡国已成定局。
可苏军气势汹汹越过边境,迎头就撞上了曼纳海姆防线。在曼纳海姆的指挥下,芬兰军队发挥自身冬季作战的优势,灵活机动,将苏军分割包围。
一个月下来,苏联折损了20万兵力,寸步未进。斯大林只好重新补充兵力,把前线部队扩充到了60万。
时间久了,芬兰弹尽粮绝,苏联这才拿下曼纳海姆防线。随后两国展开和谈,芬兰丢失土地,但国家得以保存。
远在柏林的希特勒全程关注着这次苏芬战争,他对曼纳海姆的打法近乎崇拜。
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起进攻,希特勒极力拉拢芬兰入伙,许诺帮助它打造“大芬兰”。但曼纳海姆十分克制,仅出兵占领了被苏联夺走的芬兰领土,再没有向前推进。
但即便如此,苏联还是把芬兰认定为轴心国,派空军反复轰炸。
次年6月4日是曼纳海姆75岁大寿,希特勒专程跑到赫尔辛基给他拜寿。
两人见面时,希特勒一阵小跑向曼纳海姆奔来,他本想借此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尊敬,不料曼纳海姆看得眉头紧皱:作为一个军人,如此匆忙太不得体。
随后希特勒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双方共进了一次不太丰盛的午餐,曼纳海姆均表现出一副冷淡的模样。用餐完毕后,曼纳海姆自顾点燃一根大号雪茄抽起来。
一向反感烟草的希特勒,这次居然没有丝毫制止的意思。
见此情形,曼纳海姆已经对当下局势了然于胸:德国虽然仍处于攻势,但已经是强弩之末,这次就是来讨好芬兰的,不然希特勒不可能这么恭顺。
出于收复故土的需要,芬兰明面上与德国维持着友好关系,但从那以后,曼纳海姆竭力避免芬兰有丝毫逾越。
同年他被授予芬兰元帅军衔,比之前的陆军元帅更进一步,并且这两个元帅军衔,芬兰历史上都只授予过他一人。
1944年10月,德国败局已定,曼纳海姆接过芬兰总统职务,与苏联达成和平协议,仍然盘踞在芬兰境内的德军也被他一一清除。
从那之后,曼纳海姆的身体状况便急转直下,先后前往斯德哥尔摩和里斯本进行手术和调养,基本不再有参与政治决策的精力。
但斯大林每每回想起曼纳海姆领导下的芬兰军队仍心有余悸。为了减少苏联对芬兰的戒心,曼纳海姆于1946年总统任期结束后便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不仅如此,他还直接离开芬兰,定居瑞士,以自我流放的方式让苏联放心。死对头斯大林听说了都不由得感慨一句:“你们芬兰人欠他太多了。”
几度沉浮,只为国家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