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底片在:一位红色摄影家的生死守护

八荒史谈 2025-04-09 20:58:17

老话常说“一张照片抵得过千言万语”,但在烽火连天的年代,保下一张照片可能得搭上一条命。1944年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炮弹在头顶飞,16岁的顾棣从师父沙飞手里接过几万张底片,也接下一句铁令:“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谁能想到,这个揣着底片钻山沟的“红小鬼”,后来成了中国红色摄影的“活字典”?可这些凝固了历史的胶片,究竟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顾棣这辈子,活脱脱是一部行走的相机。12岁参加革命,16岁跟着沙飞学摄影,枪林弹雨里他干过最“轴”的事,就是把装底片的铁箱当命根子。有回转移时遇上轰炸,他扑在箱子上,后背被弹片划得鲜血淋漓,第一句话却是“底片没透光吧?”——那时候的摄影师,真真是用血肉在“显影”历史。  

抗美援朝他扛着相机上战场,立了功也不炫耀,转业到山西后,别人以为他要歇口气,结果他更忙了。白天拍建设工地,晚上整理抗战老照片,像侦探似的追着线索跑:这张战地合影里的战士姓甚名谁?那幅冲锋画面发生在哪个山头?为查清一张照片,他能跑烂三双布鞋。后来两万多张底片被他理得明明白白,连哪张是沙飞拍的、哪张是雷烨拍的,都标注得一丝不苟。  

老爷子笔头也勤快,1500万字的日记摞起来比人还高,写起书来更狠。《中国红色摄影史录》这种大部头,年轻人翻着都嫌沉,他愣是啃下几十年史料,连暗房里的显影配方都记得分毫不差。得“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那天,他摸着奖杯嘀咕:“该给那些底片里的战友啊……”

如今96岁的顾棣带着他的胶片记忆远行了,可那些他拼命护下的黑白照片还在“说话”:战士脚上的草鞋、老乡支前的独轮车、战壕里传递的搪瓷碗……原来英雄不必都挥刀跃马,也有人用一生当历史的“底片”,把自己活成一道显影液,让褪色的岁月重新鲜活。下次再看老照片时,不妨猜猜——它背后是否有个护着铁箱狂奔的少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