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牛犇:妻子去世后,儿子把他送敬老院,如今90岁过的怎样

梦萌娱乐 2025-01-13 15:31:06

在电视剧《老酒馆》里,有个角色叫老二两,每天就来酒馆打二两酒,小菜自带,人多就站着喝,永远都是一个人。这位老二两啊,话不多,可句句都透着股滋味,让人心里酸酸的。演老二两的这位老艺术家,就是牛犇。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他,一个戏里戏外都充满故事的人。

老二两有句台词,说自己家在“天边”。这“天边”二字,听着虚无缥缈,却也像极了牛犇的人生境界。他这一辈子,演的大多是小角色,却个个深入人心。就像老二两对那二两酒的执着,牛犇对演戏,也是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坚持。戏里的老二两孤独,戏外的牛犇,晚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牛犇的人生,比戏还精彩。1935年,他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本名叫张学景。6岁时父母双亡,小小年纪就跟着哥哥在北平中电三厂生活。这中电三厂,在当时可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不少知名演员都在那儿工作。11岁的牛犇,就是在那里被导演沈浮发现,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圣城记》,从此踏上了演艺之路。

《圣城记》之后,牛犇去了香港发展,拍了一部《火葬》。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北京,主演的电影《龙须沟》一炮而红。后来,牛犇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他演的大多是小人物,却总能把小人物演活,演得让人又哭又笑,又敬佩又心疼。

牛犇演戏,从不挑角色大小,也不在乎戏份多少。他常说,演员就是要塑造角色,为观众服务。几十年来,他始终如一,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这份对艺术的敬畏和热爱,让他的每一个角色都闪闪发光,也成就了他“小角色,大作为”的艺术人生。

牛犇的演艺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新中国电影史。从建国初期的《龙须沟》,到改革开放后的《牧马人》,再到近些年的《老酒馆》,他的作品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他塑造的那些小人物,或憨厚老实,或精明能干,或悲苦无奈,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让人们在光影中回望过去,感受历史的脉搏。

与同时期的许多演员相比,牛犇显得格外低调。他没有大红大紫的经历,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他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默默地为中国电影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这份低调和质朴,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生活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即使到了晚年,也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不给子女添麻烦。

83岁那年,牛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消息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还要在耄耋之年加入共产党?牛犇的回答很简单:“我想为人民服务。”这句朴实的话语,展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对国家的热爱。

关于牛犇住进敬老院的事,网上有很多传闻,说他是被儿子送去的。其实,这完全是误解。牛犇住的是养老公寓,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他不愿意麻烦子女,更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这份独立和自主,让人敬佩不已。

九十高龄的牛犇,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他还在坚持创作,还和年轻演员一起拍戏,还乐于提携后辈。他曾为一位记者题词,写了四遍才满意,不是因为纸张不够,而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让人感动。

牛犇的妻子王慧玲,是他一生挚爱。两人19岁相识,携手走过六十多个春秋,直到王慧玲因病去世。这份相濡以沫的爱情,在如今的娱乐圈,显得尤为珍贵。妻子去世后,牛犇更加珍惜生活,也更加热爱自己的演艺事业。

牛犇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德艺双馨,什么是小角色大作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他的故事,也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牛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老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更是一部中国电影的缩影。他见证了中国电影的起步、发展和壮大,也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他的精神,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照亮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0 阅读:0

梦萌娱乐

简介:梦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