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世界进入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的尾声,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用摄影进行自我表达,埃莱娜等来到中国的欧洲女性摄影师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
她们从对中国及其居民的直接体验出发,讲述了长期在中国的生活下认识了这一古老帝国的辉煌、衰落与善良;她们的镜头对准了中国地方风俗、风情和风景,种种习以为常的场景被温和地记录下来,直观地展示了一个凝固在时间里的、去神秘化的中国。
前些天,看到有关埃莱娜·霍普诺的摄影,想着还是做这篇女性视角下的摄影中国。民国时期,国内外摄影师拍摄记录中国的挺多,女性摄影师是少之又少。此次选的三位女性摄影师,三十年代待过中国,又和北京知名的德国哈同照相馆有交集。
这三位,以赫达·莫里逊最为知名,杜乃扬的摄影少人知(她并不是专业专职摄影师),埃莱娜·霍普诺的拍摄记录,也是过目不忘。
01.Hélène Hoppenot(1894—1990)埃莱娜·霍普诺,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军官家庭,年轻的她热爱音乐,学习过钢琴,曾在巴黎的独奏音乐会上担任歌手。1917年,23岁的埃莱娜与外交官亨利·霍普诺(1891—1977)结婚。1933年,亨利·霍普诺被任命为驻北京大使,埃莱娜随丈夫来到了她向往的中国。此时的埃莱娜已经着迷于摄影。为此,埃莱娜从德国纪实摄影师赫达·莫里逊工作的哈同(Hartungs)照相馆买了一台禄莱相机。1937年初,埃莱娜离开中国。1946年,埃莱娜《中国》(Chine,1933-1937)画册出版,成为20世纪30年代少有的国外女性视角下的中国摄影集。除了《中国》画册,埃莱娜另外一些关于中国的照片编入《远东》(Extrême-Orient)。商贩,北京,1933-1937年 埃莱娜·霍普诺一个练习武术的人,中国,1933-1937年 埃莱娜·霍普诺坐在街上看鸟笼的人,中国,1933-1937年 埃莱娜·霍普诺北京永定门前的小摊贩,1933- 1937 年 埃莱娜·霍普诺蒙古族妇女和儿童在镜子前合影庭院,中国,1933-1937年 埃莱娜·霍普诺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们集市人力车十三陵里的大象雕像宋帝陵里的陪葬雕像,中国河南在田野里劳作的儿童以上文图,摘编自杨郁然《在幸福的远乡|埃莱娜·霍普诺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像》(《中国摄影》2024年9月刊),详见原文。
02.Hedda Morrison(1908—1991)
赫达·莫里逊,德籍摄影家。1933 年-1946 年她在中国度过,拍摄了大量高质量照片。1933 年,赫达·莫里逊来到北京的哈同照相馆工作,1938年日军占领北京后,莫里逊离开哈同照相馆,成为旅居中国的自由摄影师。1946年,她和阿拉斯泰·莫里逊结婚之后离开北京,赴香港居住了一年多,后来和丈夫去了马来西亚婆罗洲的沙捞越,在那里定居近二十年。20世纪70年代,她和丈夫移居澳大利亚堪培拉,直到1991年去世。在中国的13 年她拍摄了超过 1 万张底片,这些底片和她自己印出裁剪的近 6 千张照片在她身后都捐给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出有摄影集《洋镜头里的老北京》(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中国游记,1933-1946》(Travels of a Photographer in China)、《南京》(Nanking)等。香港一年的摄影,集为《香城故影》(Hedda Morrison's Hong Kong)。“书格”曾整理《赫达·莫里逊的摄影集》,共 2174 幅,记录当时的建筑风景、市井街头、传统手工艺、生活习俗等人文主题,拍摄时间大致为 1933 至 1946 年,拍摄地:北京、南京、香港等。03.Marie Roberte Dolléans-Guignard(1911—1972)图自网络杜乃扬,原法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东方文献分部主任,汉学研究专家。1933年毕业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获得中文和日文大学文凭。1934年秋,北平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图书馆互相交换馆员,中方派王重民到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东方分部编纂中文写本目录,法方则派杜乃扬到北平图书馆外文部编辑法文图书目录。她在北京一直待到1939年初,期间用她在北京购买的禄莱福莱克斯相机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并直接在中国冲印(主要是北京著名的德国哈同照相馆)。1939年2月她回到法国,被任命为巴黎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东方部主任。这一职位使她能够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举办多次展览,同时撰写大量有关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版物。她促使巴黎国家图书馆开设了东方阅览室,并于1961年向专门的汉学家观众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