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韵味,曾来德举办小楷展想显示传统功力,结果弄巧成拙

赵俊峰评谈 2022-05-18 06:52:36

当代一些书法名家动辄搬出西洋美术理论、挖空心思地搞书法创新。实际上是用西洋美术形式美的原则取代传统书法的自然美,结果就是一些看上去形式新颖的作品,却显得造作、不自然。作为一名创新书法家,4月18日,曾来德先生举办了“大同小异——曾来德小楷展”。展览中,除了大量类似于绘画的作品之外,也有个别传统作品,但这些作品同样造作、不自然,更缺乏韵味。

曾来德教授

他的这些比较传统的小楷作品,明显能够看出取法魏碑,尤其是受《龙门二十品》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单纯从形式上看,算是比较有新意的。原因是历史上写小楷的名家很少采用魏碑的写法,大多是学钟繇、二王一系的帖派,因此多数经典小楷作品都显得温润、秀丽,这种粗犷风格的小楷作品的确比较少见。

曾来德展出的小楷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魏碑属于从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书体,本身就处在变动之中,显得生动自然,再加之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刚刚接受儒家、道家文化,还保留了游牧民族天真、淳朴的一面,因此历史上的魏碑作品呈现出天真烂漫、稚拙生动的特点,在清代以后广受推崇,影响力直达当代。

曾来德展出的小楷

如果曾来德教授能在这个方向上坚持传统、持之以恒地深入进去也不错,可能会开创小楷的一片新天地。当然这需要不懈的努力,绝不是一日之功。可惜的是,创新书法家对传统的涉猎往往是蜻蜓点水,很难在一个方向上下足功夫。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就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多数人想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尽快获取名利。

曾来德展出的小楷

作为当代创新书法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曾来德先生自然也不能免俗,他的这些作品表面上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点画比较扎实、结体也很生动,不过细品下来却让人感觉味同嚼蜡,没有让人回味的东西。仅仅得了一个魏碑的形状,对于魏碑的内在精神则是一无所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个人的修养不够,得字形其实只是得了传统书法的一半,还有神彩是另一半,在字形美观的基础上再加上神彩,才会使人产生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魏碑作品

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就说:有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实。字形可以通过下功夫练习得来,神彩则必须从修身养性上入手了。当代创新书法不肯按部就班地下功夫,期望短时间内写出新面貌来,因此采用了各种投机取巧的办法,直接拿西洋美术理论来指导书法就是一条捷径,而忽略了心性修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失去了书法的灵魂,只有形式的变化而没有神彩的呈现。

祝允明语

曾来德教授的小楷不仅与历史上魏碑作品相去甚远,甚至不如民国时期的一些碑派女书法家的水平。比如张充合的小楷就既有魏碑的形体,又有浓浓的书卷气,让人回味无穷,一看就爱不释手。曾教授的小楷功夫是有了,字形写得并不差,但细品起来总觉得缺东西,缺就缺在修养上。修养不够作品便没有神彩,没有神彩就不会让人产生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

张充和小楷

除了大量非字非画的小楷作品,曾来德教授也想证明自己在传统上一样有功夫,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传统作品并不耐推敲,只是相比起西洋美术化的作品来要好一些罢了。出现这样的结果,既有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自身修养不够的原因。这是当代书法的集体病,短时间内很难解决。

曾来德的传统小楷有韵味吗?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阐明丑书根源,抨击书画乱象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

0 阅读:325

赵俊峰评谈

简介: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