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季节变化与糖尿病管理》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31(2):156-160
《糖尿病患者日常活动安全管理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1):45-52

春日渐暖,万物复苏。随着气温上升,许多糖尿病患者开始增加户外活动,却不知某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可能隐藏健康隐患。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影响着全国上亿人口的健康。这些患者在气温变化时期需格外谨慎,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对此尤为敏感。当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血糖控制难度随之增大。

很多患者不知道,春季户外活动前未测血糖可能引发低血糖风险。户外活动消耗能量,若患者未提前了解自身血糖状况就盲目运动,容易出现血糖骤降。
赵医生曾接诊一位因春游后晕倒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该患者早晨服药后未进食,参加社区春游活动,结果活动途中出现头晕、出汗症状,测血糖仅2.8mmol/L。
户外徒步缺乏必要防护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误区。糖尿病会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足部微小伤口可能被忽视,进而发展为严重感染。

李阿姨就因春季郊游穿着新鞋导致足部磨出水泡,由于神经病变感觉迟钝,未及时处理,最终发展为足部溃疡,治疗周期长达两个月。
赤脚行走更是糖尿病患者应当避免的高危行为。春季气温转暖,有些患者喜欢赤脚在草地行走,认为这能促进血液循环。
然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行为极易造成足部损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保护性感觉丧失,患者可能察觉不到足底扎入的小石子或玻璃碎片。

空腹大量饮水也会对糖尿病患者造成伤害。春季天气转暖,出汗增多,患者往往会增加饮水量。若空腹大量饮水,容易稀释血液中电解质浓度,影响心脑功能。
王大爷就曾在一次春游活动中空腹饮水过多,出现头晕、乏力症状,被紧急送医治疗。检查发现是低钠血症导致的不适。
暴饮暴食是糖尿病患者春季易犯的另一个错误。春季野餐聚会增多,面对丰盛食物,一些患者难以控制食欲,导致餐后血糖急剧升高。

张阿姨参加完春季郊游后大量进食烧烤食品,当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测血糖高达20mmol/L以上,紧急就医才得以缓解。
糖尿病患者在春季户外活动应遵循"稳、准、慢"原则。"稳"指血糖稳定;"准"指准备充分;"慢"指活动强度循序渐进。
运动前测量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安全保障。运动前血糖低于5.6mmol/L时,应适量进食后再活动;高于16.7mmol/L时,应推迟运动计划。

选择合适的运动鞋袜保护足部同样重要。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宽松、透气、软底的鞋子,袜子要选择纯棉材质,每日更换。
适量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部分。春季可选择散步、太极、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60分钟,每周至少150分钟。
运动强度应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劳"为宜。可使用"说话测试法"判断强度:运动中能正常对话说话为适中强度。
饮食规律是血糖管理的基础。即使在户外活动中,也应保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长时间不进食或暴饮暴食。

携带适量糖果或饼干是糖尿病患者外出的必备物品,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可立即食用,预防低血糖发展。
足部护理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关键环节。每天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发现任何异常及时就医。
春季气温回升,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速度可能增加。因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调整用药剂量。
糖尿病并非不可控疾病,规范管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完全可以拥有健康生活。

理智看待户外活动是糖尿病患者的明智选择。适度运动有益健康,过度活动却可能带来风险,宁可多看电视休息,也不要盲目参与高强度活动。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患者需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春暖花开时节,既要享受大自然美好,也要谨记健康原则。
生命如四季更替,糖尿病患者更需学会在变化中保持稳定。科学管理疾病,珍视每一天,糖尿病不会成为阻碍幸福生活的绊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