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倒下去与活下来,中间隔着什么

巧绿谈汽车 2024-12-13 12:54:50

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掀波澜。极越汽车,这家由百度与吉利联手创立的新势力车企,被曝可能“原地解散”。

CEO清空小红书内容、被供应商催款36万元、“原地解散”的消息更是不胫而走……12月11日,极越汽车冲上风口浪尖,而对于其的各种猜测也逐步升级。

相关消息迅速点燃了行业内外的讨论,尽管极越高层随后表态正在推进“创业2.0”阶段,试图化解危机,但它所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折射出整个新能源市场正经历的优胜劣汰与深度调整。

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

12月11日,上海迎来今年冬天第一波寒潮,上海滩的天气尚留一丝暖意,而极越汽车却挺不住了……这天下午5时,位于上海嘉定的极越汽车总部开始陆陆续续有员工走出,很多人都拎着大大小小的打包袋。

“解散了,大家都在打包东西回家。”

员工中不乏有人发出如此悲凉的声音。据透露,极越从12月起工资打欠条,社保、公积金断缴,这些做法被大多数员工认为是“逼人主动辞职”。

事实上,在天气还没有转凉的今年8月,极越汽车已经提前透出凉意。当时,极越CEO夏一平在接受采访环节,谈及公司发展过程时一度哽咽落泪。

极越的前身集度汽车成立于2021年,由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是百度进军智能电动车领域的重要布局。凭借百度的AI研发能力与吉利的制造体系,这一项目被视为互联网与传统车企跨界合作的范例。2022年6月,集度汽车发布了首款概念车ROBO-01,曾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然而,这份光环并未持续太久。2023年8月,因生产资质问题,集度更名为极越,品牌管理和股权结构同步调整,吉利持股比例升至65%。尽管品牌战略调整曾被解读为重新起航的信号,但销量的低迷却为这一尝试蒙上阴影——2023年10月底,极越首款量产车极越01正式上市,但销量并不理想。夏一平曾在采访中哽咽道:“1月份卖了200多台,2月份卖了100多台,我自己也很难受。”

9月,极越汽车第二款车极越07上市,月销量终于在10月达到3107辆的历史新高,但11月又降至2485辆。1至11月,极越累计销量超1.4万辆,在乘用车厂商中几乎垫底,网友评价极越“半只脚踏进ICU”。

今年1-11月,极越累计交付量不过1.4万辆。与蔚来、小鹏等月销过万的头部新势力相比,极越无疑处于边缘化状态。

12月伊始,坊间就有消息传出,“集度(极越)即将开启大批量裁员,比例不低于40%,且在未经部门领导同意的情况下,突然对部分员工不续签。公司的CFO离职,CEO家人移民新加坡,COO去了其他公司。”

甚至于,CEO脸上带伤直播,也被解读为“挨了员工打”。

彼时,极越的应对是这样——12月2日晚,极越汽车法务部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近期关注到,有人在网络上散布关于极越管理层及经营方面的不实言论,该传言已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了恶劣影响。

谁也没想到,一个多星期后,当初慷慨发文的法务部,或许大多数人也坐不住了……

创业2.0:调整还是自救?

面对破产传闻,极越在12月11日公开回应,坦言公司正面临严峻挑战,并宣布将开启“创业2.0”阶段。这一调整计划的核心包括四项举措: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优化销售与服务体系、整合内部低效资源、削减短期内无法盈利的项目。

极越还表示,正在协调各方面资源应对挑战,积极推进融资。公司新车交付环节正常,近期战略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用户交车迟缓的情况。目前正在协调各链条力量,全力推进新车交付,将车辆尽快交到用户手中。此外,极越表示,公司只是经营性调整,涉及车辆的服务正常进行中,各个渠道仍然可以正常预约维保等服务。供应商合作方面,公司正在积极进行财务调整,有序安排款项支付。

然而,这份计划能否真正帮助极越摆脱困境,仍充满疑问。首先,资金链紧张是极越无法回避的硬伤。虽然公司宣称正加速融资,但欠款问题仍引发供应商不满,甚至有自媒体公开喊话,要求极越偿还拖欠款项。其次,尽管高层承诺售后服务与新车交付不受影响,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已被动摇,这将进一步制约其市场表现。

同时,坊间也有传闻,极越的生产、销售也基本停摆。极越此前由极氪代工,目前极越车型已经停产。渠道层面,在正式消息传出之前,很多极越门店也已闻风关门。

极越或许还能“调整”,但摆在它面前的,绝不是一条坦途……

爹不疼娘不爱,一场似乎注定的失败

背靠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口衔金汤匙的极越,为何走到如此田地?

或许,恰恰因为它的“爹妈”是百度和吉利。极越的衰败并非源于单纯的市场失利,更与其业务定位的可替代性过低密切相关。

中国互联网巨头和中国汽车巨头强强联合,极越从出生起就被业界广泛看好,尤其是百度还掌握全球第一梯队自动驾驶技术和AI技术,极越本应该成为智能汽车中的王牌之师。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2023年10月,极越首款车型极越01上市,作为一个名气不大的新品牌,极越打出了“汽车机器人”的定位,但这个概念实在是晦涩难懂,导致难以树立品牌认知。同时,极越还贸然的照搬了特斯拉的超前设计。比如不被信任的纯视觉智驾,以及反人类的无门把手设计、屏幕换挡、按键转向灯等等。纵然拥有优秀的整车架构和性价比,极越01仍然没有顺利打开市场。

从吉利的角度来看,极越的存在并非不可或缺。吉利集团目前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车企的角色,而是通过旗下多个品牌全面覆盖从高端到主流市场。包括极氪、路特斯、领克等品牌在内,吉利的业务布局已然形成完整体系。极越,一家年销可能不到2万辆的品牌,在这一庞大体系中显得微不足道。随着吉利集团整合资源、推进新战略的《台州宣言》发布,就连亲生的极氪和领克都已经合并,极越这样的“次要项目”自然更成为削减目标。

百度对极越的支持同样趋于冷淡。从战略层面来看,百度曾试图借助极越开拓智能汽车市场,将其视为展示AI技术的重要载体。然而,智能化领域的进展滞缓,使这一设想的价值大幅缩水。目前的极越并未表现出任何优势,与此同时,百度自身在智能驾驶领域已有显著突破。其自动驾驶项目“萝卜快跑”已在多个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

从业务价值来看,极越既无法为吉利贡献可观销量,也未能为百度带来独特的技术突破。在当前新能源车市场优胜劣汰的背景下,这种“不可替代性不足”直接导致了极越的“突然死亡”。

新势力的生存法则:从繁荣到淘汰

极越的困境并非孤例。

过去一年多,高合汽车因资金链断裂成为首个破产重整的新势力车企,随后天际汽车也宣布停产,几个月前,远航汽车也出现了经营困难,几近倒下。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进入深水区。从2018年的487家新能源车企,到2024年底仅剩40余家,中国车市优胜劣汰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直言,智能电动车资格赛的残酷阶段已经到来,而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则将2024年视为“血海淘汰赛”的元年。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未来三到五年,新能源市场将形成少数头部企业主导的局面,生存下来的企业必须同时具备技术创新能力与规模化盈利能力。

然而,现阶段许多新势力车企仍在“烧钱换增长”的循环中挣扎。以极越为例,其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费用远远高于收入水平,而销量增长的乏力使得资本对其信心逐渐减弱。这种恶性循环,让极越这样的“第三梯队”品牌几乎看不到翻盘的希望。

从品牌定位到管理运营,极越的失败折射出新势力车企的共同困境。首先,品牌定位模糊导致用户认知混乱。从集度到极越的转型虽试图突出高端智能化定位,但在产品力与市场传播之间并未形成有效联动。其次,资金链的脆弱性也暴露了极越对融资与股东资源的过度依赖。尽管背靠百度与吉利两大巨头,极越未能吸引足够的外部资金,维持正常运转。

这种困境不仅仅出现在极越身上。目前,在“蔚小理”,智己、岚图、阿维塔等“新势力国家队”,以及华为鸿蒙智行“四界”之外,其他的第三梯队新势力品牌,虽然也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大多数国内销量却长期低迷。一些新势力全年交付量甚至难以达到1万辆,尽管也有品牌试图通过拓展国际市场分担压力,但国内市场的颓势仍是其生存的最大障碍。

结语

极越,仍然是一个未完的故事。

极越的现状,是新势力淘汰赛中的一个缩影。对于每一家试图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车企而言,明确市场定位、优化管理效率、持续创新是其不二法则。而对于行业来说,这场淘汰赛才刚刚开始——尽管淘汰赛对部分车企而言是灾难性的,但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这一过程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与提升整体竞争力。随着低效品牌退出市场,剩余企业将有更多机会集中资源研发新技术、优化产品质量,同时推动新能源市场更加成熟与健康。

未来,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头部企业或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力量。而像极越这样的边缘品牌,能否在新一轮调整中找到转机,仍需时间检验。

0 阅读:12

巧绿谈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