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内娱审美降级的讨论越来越多。看到《美人心计》中的薄巧慧不禁让人感叹:这姑娘放在今天,颜值怎么就成了槽点?从古装剧中的“绝世美女”到如今观众眼中的“平平无奇”女演员,审美标准的变化让人困惑不已。尤其是再联想到殷桃版的杨贵妃,被吐槽“不够美”、“太土气”,更是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观众的审美真的变了?还是影视剧的用人标准出了问题?
从薄巧慧到殷桃:谁才是“美”的代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a3423031eb0c70cd7d1c24fff2467e.jpg)
让我们先从薄巧慧这个角色说起。在《美人心计》后半段,薄巧慧的角色设定是“背靠太皇太后的宠妃”,但她的长相却并没有观众期待中的“倾国倾城”。观众总是期待在屏幕上看到符合“绝色美女”设定的演员,而当演员与角色的颜值设定不匹配时,吐槽自然随之而来。薄巧慧的扮演者本身并不算丑,甚至可以说是温柔娴静、大气雅致的美人。但在《美人心计》这样一部美女如云的剧中,她确实显得有些没有优势。
再说到殷桃的杨贵妃,观众的争议依然离不开颜值问题。殷桃的长相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她的五官端正,皮肤白皙,气质雍容,按理说这已经符合大多数人对“美”的定义了。但问题在于,她的气质并不符合观众心目中那个“盛世大唐”的宠妃形象。殷桃饰演的杨贵妃,显得太过温顺内敛,少了几分那种“大唐盛世”的气韵。她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宠妃,而不是那个历史上让万人倾倒的贵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b2a7e3aa84d6c6d9511ec4a82c097d.jpg)
“美”到底是什么?大唐审美VS现代审美的碰撞
我们不妨回到历史上,看看“大唐美人”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史料记载,大唐盛世的审美倾向于丰腴之美,珠圆玉润的形象才是宠妃的象征。林芳兵和周洁饰演的杨贵妃,尽管骨架大、身材丰腴,但她们完美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大唐的强盛国力让女性在服饰、配饰上更加大胆华丽,大放量的发型、金步摇、华丽的首饰,都在展现一种“国泰民安”的气质。这种丰腴之美,不仅仅是外表的丰满,更是一种对大唐盛世的文化符号的体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cc2857cfad4aed83163b6ad027f554.jpg)
而反观殷桃版的杨贵妃,尽管她的容貌白里透红,确实符合现代审美中的“漂亮”标准,但她的表演少了些大唐的那种自信和豪放。这种“过分温顺的娇媚”,与历史上那个敢于与皇帝嬉闹、宠冠六宫的杨贵妃形象相去甚远。这也是为什么观众会觉得殷桃的杨贵妃“不像杨贵妃”,而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宠妃。
观众的审美真的变了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e3049fa9d765b60e61392120cf7eef.jpg)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其实并不是观众的审美变了,而是影视剧的选角标准和表现方式变了。在过去的影视剧中,演员的颜值与角色的气质是双重考量的标准。导演们会根据角色的设定去挑选最为契合的演员,而不仅仅是挑选那些单纯好看的脸蛋。例如,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色大美女”,但她胜在气质清冷、飘摇,完美还原了书中的病美人形象。林黛玉的美,不在于她的五官有多精致,而在于她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同样的例子还有晴雯的扮演者张静林。当初导演看到她明眸皓齿,觉得她更适合一个活泼俏皮的角色,于是让她去演晴雯,而不是林黛玉。这种根据演员气质来选角的方式,保证了演员与角色的高度匹配,也因此成就了那些“经典角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9b8fedc64b5d5709b7d9d8d0e35256d.jpg)
现在的审美标准:要么瘦,要么极致
然而,如今的影视剧市场似乎忽视了这种“气质与角色契合”的标准,而是追求一种“统一的美”。这种美,往往等同于瘦、精致、无死角的脸。这种单一化的审美标准,导致了观众在看剧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模式——要么是“绝世美人”,要么就是“颜值不够”。丰腴型的美,在现代审美中几乎已经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对“瘦”的极致追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谈到杨贵妃时,很多网友会直接把她的形象往“胖”这个点上套,甚至有人会去估量,她到底有多胖,几斤几两,才算得上“杨贵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7cc15634099852f3a81c682ffe7a75.jpg)
这种“瘦即美”的审美,导致了观众对丰腴美的理解逐渐模糊。丰腴不再是一种美的象征,而是被等同于“胖”,甚至是“丑”。而这种变化,不仅仅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认知,也影响了影视剧的选角标准。放眼如今的影视剧市场,几乎看不到一位真正能撑起“盛世大唐风韵”的女演员。大唐的雍容华贵、珠圆玉润,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被现代的“骨感美”彻底取代。
审美降级的背后:影视剧的颜值逻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da39a5bdeb7cd735526fbbf6ec5e41.jpg)
审美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影视行业的选角逻辑变化。在过去,导演的眼光更为挑剔和精准,他们会根据角色的气质、性格去挑选最合适的演员。比如,陈晓旭之所以能演林黛玉,不是因为她长得最漂亮,而是因为她身上那股与林黛玉相符合的清冷气质。而如今,颜值似乎成了影视剧选角的第一标准,演员的脸够不够精致,成了决定她能否出演某个角色的关键。
这种颜值逻辑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观众的审美习惯。当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都是统一标准的“美女”时,他们自然会对那些不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演员产生质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薄巧慧、殷桃这样的角色会被吐槽颜值不够。不是她们真的不够美,而是她们的美与现代审美标准不符。在今天的影视剧大盘中,观众的审美标准已经被“瘦、精致、无死角”这些标签所绑架,而那些不符合这些标签的演员,很容易被归类为“颜值不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fced6b31bcc5ed677179595bafaca5.jpg)
内娱审美降级的背后:缺乏多元化的颜值标准
最终,内娱的审美降级,反映的是影视剧行业缺乏多元化的颜值标准。观众并不是不懂得欣赏美,而是影视作品中的美,变得越来越单一化。角色的设定越来越趋同,演员的颜值标准也越来越狭隘。那些曾经的经典角色,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不仅仅依赖于演员的外貌,更依赖于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而如今的影视剧市场,似乎忘记了这一点。
最后的结果就是,影视剧大盘一片哇凉,观众越来越少。观众并不是没有审美,而是影视剧给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