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死亡方式有很多种,但你永远也想不到有人竟然能活活懒死自己。
2009年,河南一个小伙就因为自己的“懒”,在家中冻饿而死。那么这名小伙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这一切还要从这名小伙的童年时期说起。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这个“懒死”自己的小伙叫做杨锁,他是1986年生人,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因为他的父母是老来得子,所以将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他。给他取名叫做杨锁,就是希望将这个小伙子永远锁在父母的身边。
对于这个家中的独苗,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对他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好好的一个男孩子,当成了“祖宗”在对待。既不让他被风吹日晒,更不愿意让他受苦。
最离谱的是,杨锁的父母竟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自己走路。
从小杨锁学走路时,父母就生怕他磕了碰了,一直在旁边看护。杨锁摔一跤,父母都会心疼好久,因此根本不愿意让杨锁走路,外出时都将杨锁抱在怀中。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父母抱不动他了。他们就专门做了一副担子,每天挑着杨锁出去干活。
直到他开始上学时,杨锁才真正意义上地开始“自己走路”。
但是父母的溺爱,并没有对杨锁的成长起到正面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锁越来越任性,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
杨锁一家世代以务农为生,条件比较艰苦。为了不亏着自己的宝贝儿子,老两口将所有的钱都用来准备杨锁的吃穿用度,样样都要最好的。
吃饭时,老两口吃的是粗茶淡饭,杨锁的碗里却是有蛋有肉,就这杨锁还不愿意亲自动手,必须要老两口拿着勺子喂到嘴里,杨锁才肯吃饭。
有一次杨锁的父亲带着杨锁外出吃席,席间,杨锁因为没吃到自己喜欢的鸡腿而大发雷霆,又哭又闹,说什么都不肯吃饭。
听到儿子的诉求后,二话不说就骑车去外面把鸡腿买了回来。
就在众人诧异的时候,更让人惊讶的事情出现了。杨锁看到鸡腿很高兴,可是不自己动手,一直直勾勾地看着父亲。这时杨锁的父亲用手亲自把鸡腿撕开,一条一条地喂到了儿子嘴里。
周围人见到这一幕,忍不住劝道不能这么惯着孩子。可是杨锁的父亲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肯定要好好宠着。
而杨锁上学,更是让老师头疼。从小被娇惯的杨锁,根本不懂如何与人打交道,更别提怎么交朋友了。
在学校里,杨锁可以称得上是“肆意妄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业想不写就不写。老师为此批评过他几次,可每次杨锁一挨了批评,立马就跑回家找自己的父母。
一旦杨锁的父母知道了他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立马就会跑到学校找老师“讲理”。老师一直在劝杨锁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其实一点也不笨,就是不学,希望家长不要再这么溺爱下去。
可杨锁的父母似乎只听到前半句话,他们觉得自己家儿子是天底下最聪明的,学不学都一样,根本不会对杨锁加以管束。
久而久之,就没有老师愿意触这个眉头,放任杨锁“野蛮生长”。
其实,最初的时候杨锁并没有特别地“懒”,懂事之后还是知道帮父母做做家务,分担一下家里的压力。可是每次父母见到杨锁想要帮忙,立刻就会劝阻他,生怕累到自己的宝贝儿子。
就这样,杨锁被父母培养得“十指不沾阳春水”,做不了任何事情。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杨锁十三岁。那年,杨锁的父亲因为疾病去世,家里少了一个顶梁柱,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
可就算是这样,杨锁的母亲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帮着干活,自己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周围的人都劝她,表示杨锁的年纪也大了,是时候帮家里分担一下事情了,可众人善意地劝说,都被杨锁的母亲用“孩子还小”这句话给搪塞过去。
可就算铁打的身体,也禁不住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伺候杨锁。这么大的工作量,就算一个成年男性,也有些吃不消,更何况是一位年纪很大的妇女。久而久之,杨锁的母亲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
可是不干活,家里就没饭吃。直到这个时候,杨锁的母亲才想着让杨锁去下地。可是“懒劲”已经养成的杨锁哪里能听得进去母亲的话,每天不是要吃饭就是四处闲逛,根本不愿去干那些“脏活累活”。
而且只要他一不顺心,就会对自己的母亲拳脚相向。没办法,杨锁的母亲只能强撑着病体,继续操持家里的事务。但是得不到休息和医治,杨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因为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在杨锁十八岁那年去世。
年纪轻轻失去了父母,遭受了如此之大的打击,杨锁却依旧如故。
“懒惰”人生父母去世之后,杨锁悲伤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走了出来,继续每天混日子。东一家西一家的混饭吃,日子过得十分“潇洒”。
没有了收入,杨锁便开始卖起了家产,可就算是金山银山,也架不住杨锁的坐吃山空。没过多长时间,家里值钱的东西就被杨锁卖空了。
可杨锁这样的行为,村里人却看不过眼,毕竟都是一个宗族的,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就这样混下去。为了让杨锁有个谋生的手段,杨锁的堂哥杨德玉收留了他,并给他介绍了一个活干。
当时杨德玉在工地上班,就想着带一带杨锁,磨炼一下他的意志,最起码有一门手艺。可到了工地上的杨锁,拈轻怕重,天天叫苦叫累。
烈日下,所有人都在挥洒着汗水,为了生计付出自己的劳动。只有杨锁一直在偷懒,其他工人汗如雨下,他自己却舒舒服服地乘起了凉,十分惬意。
他的堂哥劝了他好几次,可是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去的杨锁,又怎么可能听进去堂兄弟的话。最后把他说烦了,借口工地上又热又累,无视堂哥的挽留,偷偷跑回了村里面。
这个工作黄了,村里的好心人又给他介绍了一个到酒店当服务员的活。想着这回雨淋不到,他总没有借口不干吧。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回杨锁确实没有自己跑回来,而是被别人给“请”了回来。
一问才得知,杨锁到了酒店就当起了大爷,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就知道偷懒。光看着别人干活,没事还指使别人做这做那,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才是酒店老板呢。
几次劝他都不听,拿扣工资“威胁”他,杨锁却根本不在乎。面对这种软硬不吃的主,酒店只能哪来的送回哪去。
两次工作失败之后,村里再没有人给杨锁找工作。毕竟这种事情又搭面子又搭人情,杨锁还根本不做事,给他介绍工作完全是出力不讨好。
没了钱,杨锁又开始了讨饭的日子,因为都是一个宗族的人,不忍心看他热死,所以大家也就容忍了杨锁的行为,不仅如此,没事还给他送一些肉和青菜。
可杨锁就算沦落到这种境地,依然改不掉他“娇贵”的脾气。
村里人给他送了衣服,没想到他隔三岔五就会再来讨要。大家很纳闷,送给杨锁的那么多件衣服都去哪了?
后来才知道,杨锁不会也不愿意洗衣服,对他而言,衣服就是个一次性用品。他的习惯就是一件衣服直接穿到脏,脏到他无法忍受的时候,直接扔掉换一件干净衣服。
而村里人送的那些粮食,也被杨锁糟蹋了。
杨锁根本就不会做饭,更不愿意去学。村里人怎么会想到,有人宁愿把食材放坏了也不愿意动手去做。杨锁从小养成的“少爷”脾气,让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所以村里给的东西,都被他挂在了家里的屋檐上,眼睁睁看着他们腐烂发臭,杨锁也不愿去收拾。还是村里人看到,帮他处理了那堆腐臭的垃圾,从此以后再也不给他送食材,只等着杨锁上门,给他现成的饭吃。
帮助过他的村民,对他十分嫌弃。认为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别人给他送饭,还想让别人喂他吃。可村民并不是他的爹妈,根本不会惯着他的臭毛病,饿得受不了的杨锁,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自己吃饭。
落魄收场自从回到了村里,杨锁彻底成了一个乞丐。曾经堂兄弟中“最好看”的小伙子,每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
就算快要饿死,杨锁都没有想着出去干活。他那段时间只做两件事:吃饭、睡觉。
平时就在家中呼呼大睡,一睡就是一两天。等到自己被饿醒了,才会爬起来出门,找人施舍一口饭吃,吃饱了之后又继续回去睡觉。
冬天的时候,怕冷的杨锁根本不愿意出家门,直接就在屋里方便,完事之后挖点土一盖,继续在屋中睡觉。
为了不让自己被冻死,杨锁只能烧东西取暖。就算到了这个地步,他都不愿意出门捡一些干树枝和煤渣,反而盯上了家里的木质家具。
凳子烧了,柜子烧了,床也烧了,最后家里烧得只剩下四面墙壁,杨锁也不在乎,直接就睡在了地上。
而杨锁最终也为自己的“懒”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09年的年底,天气异常地寒冷,所有人都窝在家里准备过冬。这个时候,杨锁的堂哥突然想起了杨锁。出于亲情,他带了点饭菜和几件厚实的衣服,准备给杨锁送过去。
走到杨锁家门口,敲了几下门没有人回应,杨锁的堂哥大喊了两声,重重地锤了几下门,屋里还是没有动静。
杨锁的堂哥心里生出一种不妙的感觉,直接撞开了大门。刚一进屋,就看见杨锁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浑身冰冷,早已失去了呼吸。
二十三岁的杨锁,就这样冻毙在了寒风里。
杨锁的问题,归根结底并不是懒惰,而是父母的“爱”害了他。如果当初杨锁的父母转变一下教育方式,不凡事都由着杨锁的性子来做,可能最后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杨锁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我们不能忽视“溺爱”对孩子的危害。俗话说的好,“惯子如杀子”,过度的宠爱完全会害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会从小养成目中无人的个性,未来一定会挨社会的毒打。不教育好孩子,社会会帮他教育。但那种教育方式代价极高,最后的苦果,还是要由你自己吞下。
而且从小被“溺爱”的孩子,很难找到朋友,更不要说恋人。不会分享,没有情商的人,根本不会被他人接纳认同。
当他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会由着他的性子时,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在遭遇这种挫折后幡然醒悟,大多数只会自暴自弃,最终滑进堕落的深渊。
溺爱是不对的,但过度地管束也不可取,这之间的平衡点,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
简单来说,教育孩子,要让他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那些原则性的错误,一定要严厉斥责,决不能放任其发展。但是不能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头上,逼迫孩子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
在教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发火和“棍棒”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刚柔并济才是长久之道。
但发火和“棍棒”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刚柔并济才是长久之道。
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希望大家慎重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