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军中“三杨”,为何却很少有人提及“三陈”?

香巧说过去 2025-01-10 03:43:20

“三杨”是我军三位杨姓将领的合称,他们分别是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与“三杨”类似的,我军当中还有三位陈姓将领被大家合称为“三陈”,他们分别是陈赓、陈锡联和陈再道。

然而,为何世人皆知 “三杨”,却很少提及“三陈”呢?难道是在战功和资历上不如“三杨”吗?

首先从战功上来看:

陈赓在上海时期就曾主持过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为我党在隐秘战线上的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赴鄂豫皖苏区后,陈赓又率部参加了黄安、商潢、潢光战役以及多次反“围剿”战斗。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他更是指挥部队在遂川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全歼敌人一个团。

开始长征后,陈赓任军委干部团团长。1935年1月,干部团奉命在乌江上架设一座浮桥,陈赓亲率特科营工兵连星夜急行军赶到渡口,在敌军猛烈炮火下指挥架桥,最终成功架设浮桥,为红军渡江提供了重要保障。随后,在著名的土城之战中,干部团奉命支援红三军团,他亲自带领干部团冲锋陷阵,一举扭转了战局。5月初,陈赓率干部团一部强占皎平渡渡口,使第一方面军得以顺利渡过金沙江。

到陕北后,陈赓任红1军团第13团团长,参加了直罗镇战斗,成功完成了中央分配的正面战场的战斗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陈赓率领386旅在华北战场上屡建奇功,创造了长生口、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铺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其中,长乐村一战更是创下了抗战期间我军单次作战歼敌最多的记录。

1940年,陈赓带领386旅和总部特务团进驻太岳地区,建立了太岳军区,他担任军区司令。

1942年,面对日军进犯太岳根据地,陈赓提出了围困战术,将沁源城的日军层层包围,这场持久战一直持续到1945年初,最终歼灭了大量日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赓担任了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司令,指挥部队参加了上党战役,成功抵御了阎锡山部队的进攻,保卫了晋冀鲁豫根据地,为后续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在解放战争爆发后,陈赓率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转战晋南,连续进行了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3万人,其中包括胡宗南的整编第一旅.

1946年11月至次年1月,陈赓又率部协同兄弟部队发起吕梁、汾阳、孝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7年4月,陈赓指挥晋南攻势,歼敌15000人。

1947年8月,陈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配合刘邓和陈粟大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进攻,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陈赓率第四纵队协同兄弟部队在徐州西南切断津浦铁路,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为全歼敌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陈赓任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执行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进军广东追歼逃敌,直插雷州半岛,切断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协同兄弟部队进行粤桂边战役,歼敌4万余人。

1950年初,陈赓指挥所部经14昼夜强行军,直抵云南边境,歼灭企图逃往国外的国民党军2万余人。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陈赓指挥的第四纵队及由此发展而成的第四兵团,转战13个省,征程15万公里,歼敌70万人,解放城市306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陈赓指挥志愿军第三、第四兵团赴朝参战,他的指挥表现和对敌情的分析都得到了我党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陈锡联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广昭战役、百丈决战以及历次反“围剿”作战,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长征胜利屡建战功。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锡联率领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次战斗也使769团被誉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此后,陈锡联又率部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役战斗。

在百团大战中,陈锡联率部扼守狮垴山,冒着敌机轰炸和毒气袭击,与敌血战数日,截断了正太铁路日军交通。

1943年3月,陈锡联任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指挥了蟠武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锡联又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定陶、豫北、鲁西南等重要战役。

1947年7月,他率部大战羊山集,随后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中,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率先抢渡淮河,解放皖西9座县城及广大地区。

1948年11月,陈锡联统一指挥由中原和华东野战军部队组成的西集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黄维兵团,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2月,他任第2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渡江战役,挥师南进,千里追击,截断浙赣线,解放了江南很多地区。随后,率部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

陈再道在1927年参与了大别山南麓的秋收暴动和黄麻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与起义武装转到黄陂县木兰山坚持斗争,是木兰山72名游击英雄战士之一。

随后,陈再道参与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并在围攻麻城战斗中负伤。

1932年冬,在红四方面军西征转战途中,时任红十一师三十二团三营营长的陈再道,多次率部浴血奋战,力挫强敌,掩护主力突围。

1934年7月,在反四川军阀刘湘“六路围攻”时,陈再道指挥红11师坚守玄祖殿一线阵地20余天,顽强顶住了国民党军猛烈炮火支援下的反复冲击,创造了在整个战役防守阶段未丢失一寸阵地的惊人战绩。

长征时期,陈再道担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带领部队突破重重艰难险阻。他率部先后参加甜水堡伏击战及山城堡战役,积极支持朱德、刘伯承与徐向前等人维护团结,率部三过雪山草地,策应红二方面军北上。

抗日战争时期,陈再道于1937年底任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开赴冀南创建平原抗日根据地。到冀南仅3个多月时间,他就协助冀南区党委建立了20多个抗日政权,并广泛团结各路抗日武装,使最初只有500人的东进纵队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

1938年底,日军开始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陈再道先后率领冀南军民采用游击袭扰和伏击作战,粉碎了日伪军对冀南根据地的多次围攻。

1940年初,陈再道率冀南军区部队与冀中、冀鲁豫兄弟部队一起,先后两次实施讨顽战役,给破坏抗战的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以毁灭性打击。

同年8月,陈再道率冀南部队10个团参加百团大战,对平汉路、德石路进行破袭战,积极主动出击日伪军,歼敌2000多人。

抗日胜利后,陈再道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宛西、宛东、淮海等重大战役,取得了一系列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辉煌战绩。

杨得志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随部队上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反“进剿”和反“会剿”斗争。

在长征中,杨得志担任红一团团长,率领部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掩护中央机关,开辟了前进道路。他组织指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红军顺利北上抗日开辟了通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得志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团长开赴前线,他率部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灭日军500多人,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0年,杨得志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组织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在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指挥清风店战役,全歼国民党第三军1.7万人,生俘军长罗历戎等将校级军官。

1948年,杨得志率部将国民党35军围困在新保安,为平津战役赢得了时间,全歼国民党35军1.9万余人。

1949年,杨得志奉命西进,率部参加了兰州战役,为解放西北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杨得志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此役,志愿军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歼灭“联合国军”2.5万余人。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杨得志担任西线总指挥,指挥部队攻克了越南谅山、高平、老街3个省会和17个县市,重创越军。

杨成武在土地革命时期,先后任红4军第11师第32团政治委员、第2师第4团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

长征中,杨成武率领红四团作为先头团,多次突破国民党重兵拦截的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鏖战乌江,激战娄山关,为党中央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特别是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他率部一昼夜奔袭240里,成功夺取泸定桥,为中央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立下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杨成武率部战斗在长城内外、太行山麓,粉碎了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历次围攻、“扫荡”、“清剿”、“蚕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其中,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灭日军1500余人,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

1944年9月后,他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纵队司令员,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多种人民战争的战法,积极开创平原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在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中,连续指挥了5个战役,收复12座县城。

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与杨得志一起指挥了清风店战役和新保安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杨成武参与指挥了“三八”线东线夏秋季防御作战,粉碎了美军的各种进攻,并积极开展有限目的的反击作战。

和平建设时期,杨成武先后8次担任国庆阅兵指挥部或指挥所总指挥,参与指挥炮击金门、大西南和大西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作战。他还参与领导了防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电子对抗部队和战略导弹基地的创建工作。

杨勇在土地革命时期,也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并在洵口战役中立功,获得了全国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

长征途中,杨勇担任红4师第10团政委,奉命掩护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渡湘江。他率部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以牺牲400余名指战员的沉重代价,成功完成掩护任务。

在土城战役中,杨勇带队冲锋负伤,失掉6颗牙齿、血如泉涌,仍用笔下达命令,最后昏倒在血泊中。

之后,他率部转战云贵高原,翻越雪山草地,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战斗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杨勇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午城井沟战斗中,杨勇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成功粉碎了日军西进黄河的企图,保证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1938年9月,杨勇指挥部队在汾离公路西公岭伏击日军,不到一个小时就全歼日军200多名,炸毁汽车20余辆。接着在王家池附近山谷伏击日军,歼灭日军步骑兵近千人,击毙日军旅团长山口少将。

1939年,杨勇率部进入山东,指挥686团取得首战樊坝的胜利,全歼伪军一个主力团500多人,并重创增援日军。随后,他领导开辟了鲁西抗日根据地,并在梁山歼灭战中,采取“分散活动、避实就虚、寻机歼敌的游击战法”,重创日军。

1941年初,他指挥教导第三旅运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在潘溪渡战斗中全歼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

1944年,杨勇升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连续打掉敌人两百多个据点,使鲁西南根据地真正连成一片。

1946年4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后,杨勇率领第七纵队在陇海路汴徐段进行自卫反击战,攻克砀山,并协同三纵队围歼国民党一八一旅及一个团。

随后,在巨野、定陶、鄄南战役中,杨勇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国民党军队整编第三师和四十一师、四十七师各一个旅。

1947年,杨勇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鲁西南战役,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攻克郓城,创造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单独攻坚和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又2个旅的先例。

随后,他率部参加进军大别山,组织指挥了高山铺战役,为中原野战军实施战略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11月,杨勇在淮海战役中,率部在张公店地区歼灭国民党一八一师5000余人,俘虏国民党五十五军中将副军长兼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又在双堆集地区搏斗9昼夜,歼灭1.6万多人。

1949年2月,杨勇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参加渡江战役,直出浙赣线,解放衢州、景德镇、上饶等20余座城镇。

11月,他率第5兵团主力和第3兵团一部参加成都战役,为解放西南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美援朝时期,杨勇主要参与指挥了金城战役。

1953年7月,美军和南朝鲜军在停战谈判期间突然发起进攻,企图通过军事行动来获取谈判桌上的优势。

杨勇指挥的第20兵团在金城地区采取了正面进攻、两翼钳击、多路突破的战术。他命令部队在阵地上构筑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点、地堡群,制造出环形防御体系。

在战斗过程中,杨勇率领部队在22公里的战线上,仅用1小时就突破了李伪军的前沿阵地。志愿军西集团以第68军203师607团一个侦察分队化装潜入李伪首都师阵地,一举摧毁了李伪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

在这场战役中,第20兵团共歼敌5.2万余人,俘虏敌军2800余人,还生擒了李伪王牌部队首都师副师长。这场胜利有力配合了停战谈判,为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从资历上来看:

陈赓参加革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22年。当时,他在长沙参加了“青年救国会”等群众团体,积极从事反帝爱国活动。同年,他进入毛主席倡导开办的自修大学,在毛主席领导下的革命团体有了较密切的接触,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同年12月,陈赓正式入党。

陈锡联参加革命的时间是1929年4月。当时,他趁家人熟睡之际,悄悄解下母亲拴在他手上的线头,投奔了游击队,同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陈再道参加革命的时间是1926年4月。当时,他参加了麻城县农民自卫军。随后,他参加了大别山南麓的秋收暴动和黄麻起义。在1928年8月,陈再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得志参加革命的时间是1928年2月。当时,他和哥哥杨海棠等人一起报名参加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并随部队到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成武参加革命也是在1928年。当时,他在张赤男的带领下,参与了农民运动,并在1929年参加了闽西农民暴动,随后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勇在早年读书期间就参加了家乡的童子军,任队长。1927年,杨勇加入青年团,并在“马日事变”中,随浏阳农军攻打长沙,不久败走江西、常德等地,年底回乡。

1930年春,杨勇参加第八区苏维埃政府工作,经县委选派到平江黄金洞红五军随营学校政治队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三杨”和“三陈”虽然都是战功显赫、资历深厚的战将,但是相比起“三陈”,“三杨”还是稍显逊色。

那么,为何“三杨”比“三陈”更多地被人提起呢?

这主要是在于,“三陈”并没有什么合作的经典战例,而“三杨”则多次合作。比如在平型关战役中,杨得志、杨勇、杨成武都参加了战斗,杨得志当时担任343旅685团团长,杨勇担任686团副团长,共同负责正面突击任务;杨成武则担任独立团团长,负责阻击任务。

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三杨”也都率部出征,被周总理誉为“三杨开泰”。这得到了媒体广泛的宣传,其知名度也就此打响!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