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3年,一座质朴的骨灰盒被静静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但有些“格格不入”的是,此座骨灰盒只能看到四个简简单单的大字——“哑巴同志”。
直到前来祭奠的战友出现,这段尘封已久的记忆才终于被世人知晓。
原来躺在墓碑下面的,竟是一位长征时期的老革命战士。
哑巴同志早在长征时期就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
1955年授衔仪式上,哑巴同志被授予少尉军衔。
他看似普通的一生,实际上却充满众多传奇色彩。
他就像一面无言的旗帜,见证着中国人民一步步站起来并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
1
故事还要从红军部队抵达大渡河畔说起。
1935年5月,红军部队抵达大渡河,此时局面被动,首先便是路线选择。
一是前往大树堡,渡过河流抵达对岸的富林,其次便是穿过冕宁西北,从安顺渡口渡过河流。
虽然此处水流湍急,但敌人数量比大路要少很多。
况且这时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兵还在不断接近,初来乍到的红军部队并不熟悉当地的地形,急需找个领路人。
一筹未展之际,政治保卫处的肖士杰马不停蹄地带来个好消息:“我倒找了个合适的人选。”
跟在肖士杰身后的便是一位眼神躲闪的汉子,只见他不断观望四周,可半天不说一句话。
难不成是敌人乔装打扮的特务?政治保卫处的同志们立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确保万无一失,肖士杰等人只能将汉子带了回去。
在这荒郊野岭的,找个当地人确实不容易,虽然汉子回了家,但红军战士并未着急回来,而是留在那观察。
两天之后,众人疑惑迎刃而解,此人并非装聋作哑的特务,而是一位聋哑人。
虽然排除了危机,但红军战士还是有些失望,好不容易找到个当地的老乡,结果还不能带部队认认路。
可哑巴的反应却十分强烈,知晓来找自己的是红军战士后,说啥也不肯走。
双手合十嘴巴不停地发出声音,眼见红军战士准备离开,他死死地抓住战士的衣角。
虽然不能说话,但他能有这份心,着实让部队大为感动。
当下正是需要补充力量之际,既然想要加入红军部队,倒不如顺水推舟为他送个成人之美。
部队里没人知道哑巴同志叫什么名字,但他热情的性格却深深打动着战士们。
部队里的脏活累活,哑巴同志总是冲在最前面积极承担。
最终部队领导一锤定音,决定让哑巴同志留在部队,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背着军锅、炊具转移。
2
这一决定真是画龙点睛之笔,哑巴同志虽然不能带路,但自从进入政治保卫处后勤部门后,做饭挑水样样精通。
喂马和背负炊具转移的工作更是出色完成,成为部队中人人称赞的好同志。
和往日砍柴背火的生活相比,哑巴同志当下确实面临众多危险,但在他看来,能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实属莫大的荣幸。
哑巴同志深知红军部队条件艰难,自己在后勤部门工作,但一切物资都紧着前线作战的兄弟们,自己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从来不肯多逗留一步。
有一次连续多天未进食,哑巴同志昏倒过去,苏醒后要不是其他同志将饭送到嘴边,哑巴同志还要起身干活!
“这是一位靠得住的同志!”
得到领导的认可,哑巴同志来到了毛主席、周总理身边的炊事班工作。
这位特殊的战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走出风采,成为解放军历史上首位参军的聋哑人!
进入了深冬,从南方赶来的哑巴同志,之前甚至都没怎么穿过棉衣。
可随着不断向北方转移,天气变得严寒无比。
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行军生活,虽然充满诸多艰辛,但哑巴同志却咬紧牙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看着受伤的战士还背负物资,哑巴同志于心不忍,走到战士身边指着包袱比划着。
战士明白了哑巴同志的意思,但说什么也不肯把包袱交给他。
毕竟在哑巴同志肩上,还有一口大锅和几十斤的炊具。
哑巴同志用双手取下了战士的物资,朝他使了个眼神,迅速又回到转移部队中。
一百多斤的担子,筐中放满物资,哑巴同志刚开始还有些踉跄,可看到身边的战士,他再一次咬紧牙关。
3
战场形势多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战斗。
身边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哑巴同志甚至都来不及伤心,就要将牺牲同志的枪支扛在自己肩上。
他瘦弱的肩膀,扛起的是炊具、是军锅、是枪支,更是革命的希望!
噩耗突然出现,敌机在上空嘶吼,哑巴同志负重前行,却不承想一枚炸弹突然在身旁爆炸。
万幸的是,背上的军锅保住了性命,没有伤及脑部,但大腿处却鲜血不止。
望着止不住的鲜血和缝了足足二十多针的大腿,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
但谁也想不到哑巴同志竟然用惊人的毅力创造出奇迹,不久后苏醒过来。
从鬼门关得以脱身的哑巴同志,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除了在部队中表现英勇外,对待战友,他更是无可挑剔。
当班长肖士杰深陷泥潭,挥手示意队友先行转移的时候,哑巴同志却冲了上来。
将绳子一端交给队友,自己拿着另一端绳子不断往肖士杰身边靠。
大家咬着牙一齐使劲,合力将肖士杰拖了上来。
草地中空气湿度很高,炊事班的同志干瞪着柴火只能发愁,正当众人手足无措时,哑巴同志却走到柴火面前。
他挑出几个没被水浸湿的柴火,不紧不慢地掏出小刀,将表面的树皮削去。
当小小的火苗不断壮大,众人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谛。
长征即将进入尾声,此时红军部队后勤物资供应的情况明显有所好转,而哑巴同志终于等到了心心念念的八角帽和粗布军装。
他眼含热泪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一幕令他终生难忘。
1935年10月,历经千辛万苦,红军部队终于抵达陕北。
而哑巴同志也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
他不会说话,不会手语,更不识字,但却赢得了部队中每一位战士的尊重。
1955年,授衔仪式召开,当哑巴同志得知自己被授予少尉军衔后,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是极少数凭借炊事员身份获得军衔的同志,但战士们却十分认可这一决策。
这位无声的英雄,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奋斗了几十年,这是他应得的!
经后人调查,哑巴同志的真名叫做熊世皮,是四川泸定县人。
1983年6月14日,熊世皮走完自己一生,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公墓。
结语
“聋哑英雄熊世皮,红军战士志如磐。长征路上无言语,只把忠诚化行动。烽火连天战不休,炊烟袅袅暖人心。一生奉献为人民,青史留名万古存。”
当“哑巴同志”四个字出现在后人面前时,至此已成经典。
谨以此文向熊世皮同志致以崇高敬意。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9年以后的“聋哑红军”》
2、哑巴红军传奇——《中国作家(纪实版)》 2006年第8期4-75,共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