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4个儿子,因太穷送出两个,谁知四个儿子后来都成了亿万富翁

历史安利官 2024-09-28 16:32:05

在中国商界,有这样一个传奇家族:四兄弟白手起家,共同创业,最终都成为了身价上亿的商界巨擘。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四位亿万富豪年幼时,家里只能靠别人接济度日。其中两位甚至无奈交给别人抚养,才得以存活。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四兄弟是如何赚下亿万身家的?

这个决定在当时无疑是疯狂的。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这四兄弟却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和风险的道路。

创业初期,他们尝试了各种农业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经过不断摸索,他们发现饲养鹌鹑很有市场前景。

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让他们如虎添翼。短短数年间,他们的鹌鹑场就成为了方圆百里内的标杆企业。

乡亲们纷纷前来取经,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随着事业版图的不断扩大,刘氏兄弟的眼界也随之开阔。他们意识到,仅靠单一的养殖业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

于是,他们开始将触角伸向产业链的上下游,逐步涉足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等相关领域。

这种多元化发展战略很快见效。到1986年,他们的年产值已突破40万元大关,在当时堪称一个小型商业帝国。

一位国务委员甚至专程来到育新良种场参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氏兄弟的事业迎来了质的飞跃。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四兄弟也开始有了各自的想法和规划。

最终,他们达成了一个令外人惊讶的决定:将多年来的积累平分为四份,每人各取所需。这次分家没有争吵,没有纷争,堪称是商业史上的一个典范。

随着事业的腾飞,刘氏兄弟的财富也呈爆发式增长。到了21世纪初,他们已经跻身中国最富有的企业家行列。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商业传奇的背后,竟然有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上世纪50年代的四川新津县。

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刘家夫妇过着贫困的生活。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大多数农村家庭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而刘家的处境更是艰难。

尽管生活困苦,刘家夫妇还是先后迎来了四个儿子的降生。然而,每多一张嘴,就意味着要多分一份本就不够的口粮。

眼看着孩子们日渐消瘦,夫妻俩心如刀割。他们深知,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有孩子饿死。

经过痛苦的思考,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送走两个孩子。

这个决定对于任何父母来说都是撕心裂肺的。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或许是唯一能让孩子们活下去的办法。他们希望,被送走的孩子能到一个条件稍好的家庭,至少不用挨饿受冻。

就这样,老二和老三被送到了邻村的两户人家。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

老二在养父家不慎摔伤了腿,养父母觉得养个残疾孩子太麻烦,就把他送了回来。

老三则幸运一些,他被一户姓陈的人家收养,改名陈育新。虽然离开了亲生父母,但养父母待他如亲生,让他免于饥寒之苦。

更难得的是,养父母并未阻断他与亲生家庭的联系,这为日后兄弟间的团结埋下了伏笔。

尽管生活艰难,刘家父母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

在他们看来,只有知识才能帮助孩子们摆脱贫困。这种重视教育的态度深深影响了四个孩子。

他们从小就明白,学习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于是,四兄弟都发奋图强,在学习上你追我赶。

1973年,国家举行了一次入学考试。老大刘永言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系。

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一个农村孩子能进入如此优秀的学府,简直就是奇迹。

1977年,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其他三个兄弟也抓住了这个机会。

刘永行考取了成都师范专科学校(现西华大学),陈育新(原刘永美)考上了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最小的刘永好则进入了四川省德阳机器制造学校(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直到,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为刘氏兄弟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兄弟的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身家都达到了数百亿元,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四兄弟。

他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在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投入巨资。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因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努力回报社会。

结语

回首往事,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因为贫穷不得不送走两个孩子的家庭,如今会成为中国最显赫的商业家族之一?

刘氏兄弟的成功,不仅是他们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腾飞的缩影。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