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8 日,霸州市裕华街道办事处一纸公函揭开了海悦大酒店的违规面纱。作为霸州市盛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重点项目,该酒店在未通过竣工验收的情况下擅自投入使用,直接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2 月 12 日,霸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事企业处以 411.257621 万元罚款。看似简单的处罚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亟待我们深入剖析。


此次事件暴露出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深层危机。盛达地产作为区域龙头企业,其违规行为不仅破坏公平竞争秩序,更向市场传递 "违规成本可控" 的错误信号。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霸州房地产领域因违规交付引发的信访案件高达 237 起,涉及金额超 5 亿元,严重损害了购房者权益和城市形象。这种 "破窗效应" 正逐渐侵蚀着霸州的营商环境,使合法经营的企业陷入困境,也让投资者对当地市场望而却步。
监管部门的 "选择性失明":从 30 万到 411 万的监管迷思
盛达地产并非首次因违规交付而被处罚。检索显示,盛达地产近年多次触碰法律红线:2023 年因消防验收不合格被罚 30 万元;2022 年因购房发票开具纠纷引发群体上访;更早前还涉及公共维修基金挪用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违规行为均未得到有效遏制,监管部门的 "蜻蜓点水" 式处罚反而纵容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这种长期的监管失位,不仅反映出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更暴露出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勾连。据内部人士透露,盛达地产与当地部分监管人员关系密切,多次违规行为均在 "打招呼" 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 "选择性失明" 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也让投资者对当地的法治环境产生质疑。毕竟在县里盖房子、验收、到住人每个环节地方监管部门不可能不会发现,这不是在农村盖一个猪圈或者鸡窝,假如中途发现监管部门发现了为何不制止,房子使用后再罚款?这其中缘故耐人寻味。
对比《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裁量权基准》,411 万元罚款虽属顶格处罚,但与企业违法所得相比仍显苍白。海悦大酒店项目总投资超 12 亿元,按 2% 下限计算罚款应为 2400 万元,实际处罚仅为法定标准的 17%。这种 "打折式执法" 暴露出监管部门在利益权衡中的妥协。
从历年处罚数据来看,霸州房地产领域的行政处罚平均仅占法定标准的 3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 "放水养鱼" 式的监管模式不仅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反而助长了企业的违法气焰。长此以往,房地产市场将陷入 "违规 - 罚款 - 再违规" 的恶性循环,最终受损的将是广大消费者和合法经营的企业。
罚款≠合规:411 万能否终结企业 "违规惯性"?
海南盛达房地产因虚假宣传被罚 45 万元后,同类问题再度复发;黄骅盛达分公司因工程质量纠纷引发多起诉讼。这些案例揭示:单纯经济处罚难以根治企业违规基因。霸州事件中,盛达地产在罚款后是否真正整改?消防隐患是否消除?竣工验收何时完成?一系列问号亟待解答。
从全国范围来看,类似的违规交付事件屡见不鲜。海南盛达房地产在 2024 年因虚假宣传被处以 45 万元罚款,然而仅仅数月后,该企业再次因类似问题被消费者投诉,虚假宣传现象依旧存在。同样,黄骅盛达分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因工程质量纠纷引发多起诉讼,尽管受到了一定的经济处罚,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企业的违规行为仍在持续。这些案例表明,单纯的经济处罚往往难以触及企业违规的核心,无法有效遏制企业的违法冲动。
回到霸州海悦大酒店事件,411 万元的罚款虽然数额巨大,但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中究竟占比几何?罚款之后,酒店的消防隐患是否已经消除?竣工验收工作何时能够完成?这些关键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答案。如果企业只是将罚款视为一种经营成本,而不进行实质性整改,那么类似的违规行为极有可能再次上演。
"罚款不是万能药。" 中国政法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指出,《行政处罚法》第 28 条虽规定 "责令改正",但实践中常出现 "以罚代管" 现象。建议建立 "处罚 + 信用惩戒 + 行业禁入" 的复合监管体系,对屡教不改企业实施市场禁入。
中国政法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明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罚款不是万能药。" 他进一步解释,《行政处罚法》第 28 条虽明确规定 "责令改正",但在实际操作中,"以罚代管" 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监管部门往往在罚款后就放松了对企业的监管,导致企业未能真正落实整改措施。李明建议,应建立 "处罚 + 信用惩戒 + 行业禁入" 的复合监管体系,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从根本上断绝其违规的可能性。
这种复合监管体系在其他行业已有成功先例。在金融领域,对于违规操作的企业,监管部门不仅处以高额罚款,还会将其列入信用黑名单,限制其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对于情节严重的企业,甚至会直接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将其逐出市场。这种严厉的监管措施有效遏制了金融领域的违规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
营商环境治理的深层困局与破局之道
在霸州的房地产市场监管中,住建、城管、消防等多个部门都承担着一定的监管职责。然而,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却导致了职责不清、协调困难的问题。各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职责交叉的情况,这使得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一些违规行为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范围,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各部门往往会互相观望,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2022 年霸州碧桂园天玺拙园项目的烂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因股权纠纷陷入困境,业主们多次向住建部门投诉,但住建部门却表示 "无处罚依据",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最终,还是通过法院冻结账户的方式,才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这一事件充分暴露出行政手段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局限性,也凸显了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这种体制性弊端不仅降低了监管效率,也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政府的监管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了市场的信心。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监管体制的结构性矛盾,类似的问题还将继续出现,营商环境也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早在2021年12月17日,国办督查室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公开通报了河北省霸州市出现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当时,经有关方面督促,霸州市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作了全面整改,已于2021年12月6日停止相关违法违规行为,12月9日废止2个涉及非税收入征管工作考核奖惩的违规文件,12月28日前全部清退核查认定的违规收费罚款6424.91万元,并向涉及的2443家企业逐一见面认错道歉、争取谅解。
廊坊市也曾经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全市251名乡镇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开展专题培训,针对下放行政执法事项特点,编制日常巡查工作标准,量化行政检查要求,规范文明执法。
霸州市委书记刘岳曾要求说,握指成拳、凝聚合力,强化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组织和保障。今年1月5日,霸州市市委书记刘岳就安全生产等工作开展调研时,霸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闫明杰,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政法委书记李克聪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刘岳强调,要在思想上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切实压实责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监管,持之以恒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从霸州市上层领导来看对招商、营商环境、企业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是高度重视的,但是相关监管部门执行问题仍有提升空间。
当 411 万元罚款成为 "违规通行证",当监管部门沦为 "罚款机器",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法治尊严,更是整个市场经济的根基。唯有刮骨疗毒式的改革,才能让霸州不再成为 "违规者的乐园",让营商环境真正回归公平正义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