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强调:一旦切除肠息肉,4种生活习惯赶紧改!不然后果很严重

栗子科普 2025-04-23 19:20:3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肠息肉这东西,听起来像是“无伤大雅的小肉疙瘩”,不少人甚至在体检时查出来了,也不当回事儿。可你知道吗?这小小的“疙瘩”,一旦切除后,若不改掉几个坏习惯,它可能像“野草”一样死灰复燃,甚至变身为“癌魔”的温床!

肠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别再以为它是“小问题”

肠息肉,本质上是肠道黏膜层上的异常增生组织,分为多种类型,有的“安分守己”,有的却“野心勃勃”。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炎性、增生性、锯齿状等多种类型,其中尤以腺瘤性息肉最为“不安分”,它是大肠癌的前身,被称为“癌前病变”。

据《中华外科杂志》2024年一项关于息肉病变的统计数据显示:约有70%~80%的结直肠癌来自腺瘤性息肉的恶变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悄无声息地持续5~10年,等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

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就像是杂草不请自来,息肉的生成也和以下几个因素息息相关:

饮食结构紊乱:高脂肪、低纤维、红肉摄入过多,是息肉生成的“助推器”。

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长期刺激肠黏膜,诱发息肉。

遗传因素:家族中若有人罹患过肠癌或多发性息肉病,风险更高。

生活方式不健康:久坐、缺乏锻炼、吸烟饮酒、熬夜,这些坏习惯都是“催息株”。

息肉切除后,一锤定音?错!它可能“卷土重来”

不少人以为,切掉息肉就像拔掉了草根,万事大吉。但现实是:肠息肉术后复发率并不低,特别是高危人群,复发概率可达30%以上。

临床中曾有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三年前查出多个腺瘤性息肉,经内镜切除后未遵医嘱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三年后复查,又长出了6个新息肉,其中一个已呈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

术后不改生活方式,就像刚除完草却不除根,第二茬很快再冒头。

哪4种习惯必须改?不改,小命也许会出大问题!长期吃肉不吃菜——肠道的“垃圾站”会爆仓

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加速肠道内毒素累积,肉类在肠道中腐败产生的亚硝胺类物质,是公认的致癌物。

研究表明:素食者肠道菌群中益生菌比例更高,而嗜肉者则更容易滋生有害菌群,产生炎症反应,诱发息肉。

建议:

每天摄入不少于500克的新鲜蔬菜,尤其是深色类(如菠菜、油菜、西兰花),富含抗氧化物质;

粗粮替代精米白面,如糙米、玉米、燕麦、荞麦;

红肉(猪、牛、羊)每周控制在350克以内,优选鱼类、豆制品。

久坐不动,肠蠕动也“罢工”了

肠道其实特别“娇气”,它就像个需要“搅拌”的锅,坐得久了,蠕动慢了,食物残渣就容易堆积在肠壁上,引发炎症甚至病变。

临床数据显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发生腺瘤性息肉的风险比活跃人群高出近40%。

建议:

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哪怕是倒杯水、踱两步;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例如快走、骑行、游泳;

练习腹式呼吸与按摩腹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熬夜上瘾,免疫系统“停工放假”

夜里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肠道“排毒”的黄金时段。熬夜不仅破坏生物钟,还会打乱肠道菌群平衡,诱发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长期熬夜者肠道中有益菌数量显著下降,有害菌激增,肠黏膜屏障变差,更易诱发息肉增生。

建议:

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蓝光刺激;

可泡一泡温水脚、喝点热牛奶助眠。

抽烟喝酒,息肉最怕“烟火气”

烟草中的多环芳香烃、酒精代谢产物乙醛,都是强致癌物,能直接损伤肠道黏膜。

有权威数据指出,吸烟者出现腺瘤性息肉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2.5倍,而每周饮用超过350ml酒精饮品的人群,息肉复发率高达40%以上。

建议:

立即戒烟,尤其是术后前两年是关键窗口期;

严控饮酒,尽量做到“能不喝就不喝”;

可用茶水、无糖饮品替代,帮助戒断依赖。

息肉虽小,牵一发而动全身——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定期复查,别“装看不见”

术后患者应根据息肉性质,每1~3年复查一次肠镜。尤其是高危人群(多发性息肉、家族史、腺瘤性息肉),更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肠道“养护”从娃娃抓起

如今不少年轻人也查出了肠息肉,说明这病已经“低龄化”。从小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定时排便、少吃零食、远离油炸,是对肠道最好的保护。

西医扎实打基础,中医来“调和气血”

西医重在“切”“查”“控”,而中医则擅长“养”“调”“通”。

中医认为,息肉属“肠风”“积聚”范畴,与肝郁气滞、脾虚湿盛、饮食不节等有关。调理可从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着手。

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黄连解毒汤、四君子汤等,对调节肠道环境、增强免疫力有一定帮助,但需辨证施治,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医疗案例分享:一个息肉患者的“二次觉醒”

曾有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拆完息肉后觉得“搞定一劳永逸”,依旧烟酒不断、夜宵不离口。一年后复查时,发现两个新息肉,且其中一个发展为高级别上皮瘤变,差一点就“踏进癌门”。

这次他痛定思痛,严格控制饮食,每晚准时入睡,三年后再复查,肠道干净如新,再无新发病灶。

这说明,手术只是起点,真正的治疗在于自律。

总结:肠息肉术后,生活方式就是“第二把手术刀”

息肉不是“割完就完”,而是一场与生活习惯的“长期较量”。

管住嘴:多菜少肉,高纤低脂

迈开腿:动则不病,静则生灾

早睡觉:夜间是修复的“黄金时间”

戒烟酒:不给肠道添乱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里面住着上百亿“居民”——肠道菌群,只有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让它们守护我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朱旭, 李忠凯, 王伟. 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随访策略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4, 44(2): 123-127.[2]国家癌症中心. 202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3]李晓明, 王芳, 刘志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0): 2251-225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