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最好的活法,是从父母身上收回能量

梦诗语霞 2025-04-14 20:37:12

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当自己渴望前行,追逐心中所想时,父母的意愿却像一道无形的绳索,将我们束缚。这种感觉,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就在前段时间,我听闻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叫齐明月。齐明月被强势的母亲控制了大半辈子,母亲的管控渗透到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穿衣吃饭到重大的人生抉择。然而,齐明月终究勇敢了一次,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北京去做一名记者。这看似是一个迈向自由与新生活的决定,可临行之际,她却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

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齐明月的房间里。她坐在窗前,心里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声音在说:“这是我自己想做的,去追寻梦想有什么不对?”而另一个声音则不断地在她耳边回响:“我要是执意去北京,会不会太不孝了?我不是动摇,我是担心我妈。”她不停地找朋友倾诉,确认自己的想法。朋友无奈地叹气说:“你看你看,你妈就总有本事,让你觉得对不起她。”这是一个多么揪心的场景啊,齐明月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即使笼子的门已经打开了一半,却还是因为对主人(父母)的不舍和愧疚而不敢飞出去。

其实,像齐明月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的父母就像掌握着“控制权”的舵手,掌控着孩子人生的方向。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当我们想做的事情跟父母的意愿相悖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摇摆不定,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与选择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从小在父母的身边长大,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予了我们无尽的爱与关怀,但有时候,这份爱也会变成一种控制。就像朋友小文的故事,小文的母亲独自把她抚养长大,这份养育之恩不可磨灭。然而,小文在成长过程中却一直被母亲的情绪所左右。

那是一个除夕的前夕,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过年的安排。小文本打算去丈夫老家过年,这个想法刚一冒出来,她就像触发了某种机关一样,各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她担心母亲过年没有自己陪伴,会失望、难过、孤单。其实,她也明白母亲可能并非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在乎自己的陪伴,可过去的种种回忆却不断地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她想起之前过年跟妈妈吵架,两个人生闷气,小小的房间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每次见到母亲都小心翼翼的,如临大敌一般,生怕惹她生气;即便有时候相安无事,自己也并没有轻松惬意的感觉,而是如释重负。这种种场景就像电影一样在小文的脑海里回放着。

于是,在小文的心里,一边是对新婚丈夫的爱,想要去丈夫老家体验新的过年氛围;另一边是对母亲多年养育的感恩与愧疚,总觉得要去陪伴母亲。这两边的力量相互拉扯,让她始终无法做出一个让自己真正心安的决定。哪怕她已经35岁了,本应是独立自主的年纪,却依旧被母女之间这种纠缠深深左右。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今天吃什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这样的小事,她都会跟母亲发生争吵,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也不能坦然地跟母亲分开。她的内心深处依旧渴望母亲的爱,希望母亲念着自己的好,可是母亲总是沉浸在自己的苦难剧本里,无法看见她的需要。她渴望做自己,希望自己能不受母亲的情绪左右,但每次发生矛盾后,她又会陷入愧疚、自责的情绪之中,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恶性循环。

这其实反映出了很多人在面对父母时的状态。就像《父母的羁绊》一书中,作者尼娜·布朗讲述的那个45岁加里的故事一样。加里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在外人眼中他是人生的赢家。但事实上,他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指责他:“你不够好”、“不够完美”、“不够优秀”。这个声音从童年时期就开始笼罩着他,一直“控制”着他的言行。

有一次,他正忙着处理一个特别棘手的工作,忙得晕头转向。就在这时,母亲的电话来了,想让他陪自己去度假。加里本来想拒绝的,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有多紧急,可当听到母亲说:“你都好久没陪我了。”他内心瞬间觉得过意不去,原本坚定的拒绝便化为泡影,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度假期间,他简直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白天,他强打精神,努力让母亲开心,脸上挂着勉强的笑容陪着母亲游玩;夜晚,当母亲入睡后,他又开始通宵达旦地熬工作。整个人就像过度拉伸的橡皮筋,憔悴不堪。

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最终他两边不讨好,领导因为工作上的严重纰漏痛骂了他一顿;妈妈也抱怨这次度假玩得不尽兴。这双重打击让加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甚至开始出现自残的倾向。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故事啊,它深刻地反映出了我们很多人在面对父母时的无力感,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却还是难以摆脱父母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呢?其实,我们对父母的期望,源自内在深深的索求。我们很难觉察、也很难相信,当我们感觉父母在控制自己,希望他们改变的时候,我们也在对父母施加某种控制。

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处于被父母左右甚至是“牺牲”的位置。就像小文,尽管被母亲的控制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一想到母亲失望的眼神,自己反抗的心就瞬间退缩了。她内心深处一直在等待着母亲的回应,一句简单的“你真棒,真不错,妈妈很欣慰。”或者“我支持你,你去做你想做的吧。”都能让她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慰藉。

曾经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学校举办了作文比赛。这位网友参加了比赛,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获得第二名。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满心期待父亲的夸奖,那是一种渴望被认可的眼神。然而,父亲却冷冷地说:“这肯定是抄的。”那一刻,她仿佛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所有的热情瞬间被浇灭,她呆立当场。尽管后来老师证实了她的清白,父亲却从未道歉,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便再无下文。这件事,她记了一辈子,也恨了一辈子。她总是在心里等待着父亲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跟她说一句“抱歉”。其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无论是被出轨的妻子,在等待老公的一句“我错了”;还是被朋友伤害的人,在等朋友说的一句“我错了,是我误会了你”,他们似乎都陷入了一种等待别人道歉才能解脱的怪圈。

然而,在心理学上,真正能治愈一个人痛苦的办法是:谁痛苦,谁改变。忽视自己的行动,而总要求他人改变来缓解自己的痛苦,这何尝不是一种对他人执拗的控制呢?这份“我执”,会让你始终困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无法真正解脱。它会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甚至我们的生命力。尼采曾说:看似被控制的弱者,实则也在无形中制约着强者的行为。简而言之,凡是让你觉得控制的,实则也在被你悄悄控制。

既然我们知道了问题的所在,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困顿拉扯的境况呢?

首先:看见自己的执着,意识到父母永远不会改。大多数父母的性格、行为模式早已在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根深蒂固,就像一棵生长多年、根系错综复杂的大树,想要撼动谈何容易。在这个基础上,每当与父母交流互动时,带上一份觉察。比如当你和父母讨论某件事,你感觉自己的情绪开始因为他们的态度或话语而产生波动时,立刻在心里默默按下 “暂停键”。就像在一个充满危险信号的路口,你要及时刹车一样。先不要急着回应,而是闭上眼睛,深呼吸三次。在这个过程中,像一个侦探一样观察自己内心升起的情绪:是愤怒,像火山喷发一样炽热的愤怒;是委屈,像被乌云遮住的月亮一样暗淡的委屈;还是焦虑,像乱麻一样纠缠的焦虑?问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是因为父母的某句话刺痛了曾经的伤疤,就像踩到了隐藏在心底的刺一样;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你内心深处的某个期待,像期待已久的气球突然破了一样?

然后,试着用语言在心里描述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比如:“我现在很生气,因为妈妈又否定了我的想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不断增强自己对情绪的觉察能力,当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情绪产生的根源时,你就已经在摆脱情绪控制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其次,看见自己的负面情绪,接纳它们。有时候,面对父母的“情感控制”,我们会产生诸如:“烦躁”、“怨恨”、“气恼”的想法。但是我们却总是将它们压抑下来。这是因为我们害怕这些情绪会让我们看起来不孝、不懂事,甚至为此自责不已。然而,正是这种对负面情绪的压抑,才是我们内在冲突的根源。我们要接纳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允许自己“变坏”。比如:当你感到不满时,你可以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像一只发泄情绪的小兽一样大声喊叫、写下你的感受;或者进行一些能够释放压力的活动,像跑步时让汗水冲刷掉烦恼,画画时把内心的纠结表现在纸上。忘掉对这些情绪的羞耻感,告诉自己:“我感到愤恨,并不意味着我不爱父母,我只是有权感到不舒服。”这种对话能够帮助你接纳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而不是陷入内疚或自责中。

最后,允许自己全然地绽放生命力。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像编织美丽的毛衣、弹奏动听的钢琴;还是追求一项兴趣爱好,比如爬山看日出、潜水探索海底世界,开始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当你感受到生命力的流动时,你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充盈,生活会有更多的动力。通过不断成长和进步,你会越来越明白自己的独特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充实,而不是单纯依赖父母的认同。要去多做自己生命真正认可的事,成为更好的自己。到最后,你会发现,有时候这样做着做着,你和父母的关系会慢慢改善;就算父母依旧没有改变,但你活出了自己,所以他们是否改变也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没有执着了。

就像在阳光的照耀下,花朵努力生长,它不会因为旁边的石头而停止绽放。我们也要像花朵一样,在爱与成长中找到自我,摆脱父母的控制,向着自己的幸福前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旅程,不要让父母的控制成为我们前行的羁绊,而是要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既是子女,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我们要学会在亲情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尊重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当我们能够真正“看见”自己的控制与执着,放过父母,也放过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好。让我们都努力成为那个在爱中成长并且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吧。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爱与控制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然而,真正的爱是放手,是信任,是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是给予自由与成长的空间,而不是捆绑与束缚。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问题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