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课堂遇上互联网,言论自由该如何”划线”?
作为一个50岁的中年大叔,我不禁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啊,是真敢说真敢做!
不过,这份勇气有时候也会惹上麻烦。
最近刷到一条新闻,华政法学院一位男生在期末报告里选了个”辣手”话题——男女议题。
这个小伙子可真是不怕”翻车”啊!
结果可想而知,他的PPT和录像在网上传开后,直接引爆了舆论”核弹”。
有人说这是学术自由,有人说这是不当言论。争论激烈得仿佛在打”口水仗”。
更过分的是,还有人开始人身攻击,简直是”键盘侠”上身啊!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上大学的时候。
那会儿我们做报告,最多就是抄抄书本,哪敢像现在的年轻人这样”剑走偏锋”?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大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来是件好事。
可问题是,怎么把握那个”度”呢?
这个事儿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你的自由,不能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啊!
在追求自由表达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呢?
再说回这个华政男生,他可能只是想探讨一些热点现象,却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这个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被误解,甚至被恶意曲解。
所以啊,年轻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还是要多长个心眼。比如说:
选题要慎重:有些话题就像是”定时炸弹”,一不小心就会引爆。
所以在选择话题的时候,要多想想可能带来的影响。
表达要谨慎:即便是有争议的话题,也可以用更温和、更客观的方式来表达。
不妨多用”我认为””也许”这样的词,给自己留点余地。
要有风险意识: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的言论很容易被传播。
所以在发表观点之前,不妨想想:如果这个观点被传开了,会有什么后果?
学会及时止损:如果发现自己的言论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议,要学会及时澄清,甚至道歉。
这不是怂,而是成熟的表现。
说到底,言论自由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以让我们畅所欲言,也可能伤害到他人。我们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学会负责任地表达。
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的自由止于他人的鼻尖。”意思是说,我们的自由不能侵犯到别人。
这句话放在言论自由上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学会在表达自我和尊重他人之间找到平衡点。
回到这个华政男生的事件,学校最后取消了他的积极分子资格。
这个处理结果,说重了吧,感觉有点过度反应;说轻了吧,又好像是在警示其他学生。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该如何定义”自由探讨”的边界呢?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言论的自由,更需要言论的智慧。
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论左右。
我想对所有年轻人说:勇于表达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负责任地表达。
希望你们能在追求自由和承担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那么问题来了,朋友们,你们觉得在大学课堂上,言论自由的边界应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