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286天7小时!美宇航员终返回,美媒却忙着嘲笑俄罗斯耗时更久

顶楼得小邹 2025-03-26 13:58:2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8天,4576圈,1.95亿公里!这串数字,是两位宇航员真实的“太空加班”记录。说好的波音载人飞船往返之旅,怎么最后变成了SpaceX“救人”?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美国媒体竟然还拿这事跟俄罗斯比上了。这两位宇航员究竟经历了什么?

信息来源:《NASA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 国际黄金价格再创历史纪录 | 环球市场》,财联社,2025年3月19日。

真实的“太空加班”记录

这事还得从波音那雄心勃勃的“星际客机”计划说起。本来想跟SpaceX的“龙”飞船一较高下,结果首飞就来了个“下马威”。2024年6月那次发射,NASA和波音拍着胸脯保证万无一失,可现实却狠狠打了脸。

眼看就要跟国际空间站对接了,“星际客机”的推进器却不干了,28个里面直接“罢工”了5个。

幸亏两位宇航员经验丰富,硬是在太空中抢修好了4个,这才让飞船颤颤巍巍地完成了对接,虽然比原计划晚了好几个小时,但至少人安全了。想想,这要是修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更让人无语的是,出了这么大的纰漏,波音和NASA竟然还对外宣称“一切安全”。为了给波音留出“抢救”时间,返航日期一推再推。可问题是,这故障原因就像个谜,地面、太空反复检查,就是找不出个所以然。

最后,实在是拖不下去了,只能让“星际客机”自己先回来了。可怜两位宇航员,在空间站苦等了近十个月,这“星际客机”硬是变成了“星际坑机”。

不得不说,波音的“星际客机”,原本肩负着美国载人航天的重任,说是要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技术演示,观察微生物、研究植物生长。结果,实验做没做成不知道,倒是把自己折腾得够呛。

“星际客机”这次算是彻底栽了,接二连三出问题,NASA也没辙,只能把希望寄托在SpaceX的“龙”飞船身上。

虽说“龙”飞船返回时间比俄罗斯“联盟”号要长,但好歹安全系数高。NASA一合计,安全第一,还是让“龙”飞船上吧。

可这救援过程,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计划用新的“龙”飞船,结果又因为各种评估认证,耽搁了,最后还是用了之前执行过任务的“耐力”号。

发射的时候,更是状况百出,先是天气原因取消,后来发射台又出故障,又取消一次。好不容易上天了,飞船上的“厕所”又坏了,这可真是倒霉到家了。

几经周折,总算把两位宇航员接回来了。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足足漂了九个多月,想必归心似箭,只想回家好好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

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这九个多月,可不是闹着玩的。

五十步笑百步?

在失重环境下,骨骼和肌肉会萎缩,每天必须坚持锻炼两个小时以上才能维持基本机能。还有太空辐射、封闭环境,这些对身体健康都是巨大的挑战。

更别说心理上的煎熬了。长时间与世隔绝,远离亲人朋友,那种孤独感、焦虑感,想想都让人窒息。未来的长期太空任务,宇航员的身心健康必须放在首位。

令人无语的是,两位宇航员刚回到地球,一些美国媒体就开始拿俄罗斯宇航员卢比奥的遭遇说事,冷嘲热讽。

说286天对NASA来说是长途飞行,但这远不及俄罗斯宇航员弗兰克·卢比奥在2022-2023年创造的单次飞行371天的纪录”。

实际上,卢比奥的“超长待机”,也是拜飞船故障所赐。他乘坐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发生严重冷却剂泄漏,俄罗斯方面出于安全考虑,没有让他乘坐原飞船返回,而是发射了另一艘飞船接他。

这一来二去,卢比奥在太空待的时间,比原计划多了一倍。这样比较,多少有点不厚道。 航天探索,本就充满风险,出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而不是互相攀比谁更惨。

这真是“五十步笑百步”,自己家的事还没处理干净,就跑去笑话别人。再说,俄罗斯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可是在空间站连续待了437天,这记录至今还没人破。

现在,国际空间站也快到退休的年纪了。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NASA计划2030年让它退役,马斯克更狠,提议两年内就退出,不过这提议被那俩波音宇航员反对了。要是马斯克的提议真被采纳了,那空间站的寿命可能就更短了。

这国际空间站的未来,现在还说不准。美国打算2026年发射商业空间站舱位段,俄罗斯那边还没啥动静。

倒是我国,航天实力越来越强,计划升级自己的空间站,还打算开展更大规模的国际合作,这以后在国际航天领域,中国的声音肯定会越来越响亮。

星际客机”这次的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太空探索风险大,挑战多。以后怎么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是个大问题。

现在,SpaceX和波音你追我赶,技术是进步了,可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这不光是两家公司的事,还得有人好好盯着,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而且,探索宇宙这事,单打独斗可不行,还得各国一块干,劲往一处使,才能走得更远。

笔者认为

想想看,人类探索宇宙这条路,还很长。飞船得更结实,宇航员在太空里也得更安全,这些都得靠技术不断进步。

每一次发射,不管是遇到麻烦,还是化险为夷,都是宝贵的经验,得好好琢磨,下回才能做得更好。

0 阅读:42

顶楼得小邹

简介:展示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尽显个人的特色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