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在我国甘肃境内,这里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
但这块富饶的土地最初并不在中原汉人手里,那么它是如何划入中原王朝版图的呢?说起来过程还挺曲折,而且要特别感谢汉朝的这几位名人。
河西走廊是一“条”富饶的土地,之所以用“条”,因为它是一片夹在南北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仅数十公里。
它的富饶则体现在水草丰富上,从东南至西北,由依次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哺育出了三大绿洲群,即东南段、中段和西北部。
所以,这块土地肥沃,水流充足,不论是放牧,还是发展农业,都是一块风水宝地。
而且通过这片区域,可以从中原通往中亚、西亚,因此,也是中原连接世界的一条交通要道。
重要的地理位置,肥沃的水草,也就注定了这里成为一块兵家相争之地。
早在东周春秋时期,河西走廊被西戎占领,后来西戎覆灭,这块宝地又被大月氏部族占领。
再后来,由于匈奴的崛起,大月氏国王被匈奴人杀害,国王的头骨还被匈奴人做成酒器。此后月氏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月氏国的子民不断西迁,最终定居在阿富汗的北部,在中亚建立了贵霜王朝。
另外一部分则留在祁连山,受匈奴人管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月氏。
大月氏人走后,河西走廊就到了匈奴人手里。匈奴人野心大得很,虽然有了一块可以放牧农耕的宝地,但劫掠的本性始终忘不了。
当时汉朝西北边境最强的敌人,就是匈奴,刘邦曾想征服他们,但反被征服了,不敢再战,汉武帝之前汉朝一直备受匈奴人的折磨。
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对他们来说,好处太多了。首先掐断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其次翻越祁连山就可到达羌人的游牧地区,从而控制青藏高原;河套、河西在匈奴人手中,对汉朝威胁巨大,很容易形成对关中地区夹攻态势。
比如在公元前141年,匈奴人就曾突袭关中,一把火烧了汉室的甘泉宫。
到了汉武帝时代,为了解除匈奴人威胁,他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
于是,就有了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100多人,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
但他这一去,就是13年。为啥,因为当张骞进入河西走廊后发现,原本属于月氏人的地盘,已经统统都是匈奴人了。
然后匈奴人对他也没客气,一直扣押了他将近十年。
十年后,张骞趁着看管松懈的机会逃了出来,他逃出匈奴人的领地,穿越大漠葱岭,取道天山南麓的车师、经龟兹、疏勒到达大宛,最后大宛派人将其护送到大月氏。
张骞好不容易见到了大月氏女王,本以为事情会进展顺利,没想到他的提议被女王一口回绝了,理由是他们大月氏子民不愿再参与战争。
张骞劝说无果,只好返回汉朝,但在回去的途中,他虽然走了一条自认为不可能属于匈奴人的道路,途径羌人地区时,不幸又落入了匈奴人的手里,原来这里也早已沦为了匈奴的附庸。
这样一抓又是三年,三年后,张骞逃出,辗转才回到汉朝,距离离开时已是十三年过去了,汉朝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他为汉朝带回了大量的有效信息。
汉朝建立以来,西部的通道,一直被匈奴人把持,导致汉朝从不知道在河西走廊的另一端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叫做西域。
而且张骞此行,访问了西域的很多个国家,并进行了深入的实地勘察,已经无形中开通了一条贯通中西的文化大道,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为之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埋下了伏笔。
那么汉朝这十三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十年后,等不到张骞的汉武帝,决定不再等了。
元光五年,汉武帝刘彻把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人叫到一起,说匈奴这些年太猖狂,咱们汉朝白登之围后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如今国力发展了,骑兵也组建起来了,朝廷到了考验你们的时候了。
我给你们每人一万精骑,主动出击攻打匈奴,由此拉开了汉匈之间长达四十四年的大战。
经过八年血战,汉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比如卫青首次出征取得了龙城大捷,打出了汉军的威风;再如卫青还收复了河套地区,武帝在那里设置了朔东郡、五原郡,修筑了朔方城,从内地移民十万屯田戍边,河南之地成为汉朝进攻匈奴的战略基地。汉朝的疆域也扩展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
在清除了北面和河套地区的匈奴势力之后,汉武帝把目光转到了匈奴人的另一核心区域——河西走廊。
那么由谁来执行这次军事行动呢?汉武帝选中了不到20岁的霍去病。
此后在一年时间,霍去病两次出征,成绩非凡。
元狩二年(前121年),刘彻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领骑兵一万挺进河西,先后击垮了盘踞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近四万余人,迫降了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两千五百人,俘虏了匈奴五王及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等共59人,相国、当户、都尉等63人,导致浑邪王、休屠王兵败逃亡。
浑邪王、休屠王大败,丧失了大片地区,于是,伊稚斜单于对他们十分不满,很快动了杀机。
浑邪王、休屠王为保命,率领四万匈奴部众投降了汉朝,而霍去病仅带一万人马前去受降,可见他的魄力多强悍!
由于浑邪王是有汉以来第一个大规模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于是刘彻便赐他为漯阴侯,并将其部众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和云中等五郡战略要地。
而在河西之地,刘彻先后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这是后话。总之此后,河西之地就纳入了汉朝的版图。
匈奴人连失河套、河西地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为了杜绝匈奴反扑的可能性,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春,汉武帝决定再次出击,于是便有了漠北大决战。
在此战中,汉军同样收获颇丰。卫青和霍去病各领骑兵五万,卫青在漠北包围了伊稚斜单于,斩首一万九千人,但遗憾的是,让伊稚斜单于跑了。
而霍去病就厉害了,由于没有配备副将,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他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北进两千多里,虽然没有发现匈奴主力,但却意外与匈奴左贤王部相遇。
左贤王部偏居漠北,这些年较少与汉军交战,实力保存很好,人数也远比霍去病要多。但霍去病丝毫没有怯场,一场厮杀下来,杀敌七万余人,左贤王战死,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以及将军、相国等八十余人。
左贤王死后,霍去病趁胜追击,一直追到漠北的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以示消灭匈奴的决心。
封礼完毕后,又一路向西追击,一直打到了瀚海,也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军的主力尽失,匈奴远遁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朝最终拿稳了河套、河西两大战略要地。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度踏上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次他再也不用担心被抓了,因为走在自己的土地上,身边还有三百多名随行人员,他带着影响千年的外交使命出发了。
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有二:其一,说服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以斩匈奴右臂;其二,与西域各国进行交流,扩大西汉王朝的影响力。
第一个目的没有达成,但第二个目的他做到了。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频繁往来,双方互通贸易,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开拓了影响历史深远“丝绸之路”。
司马迁对此也有很高的评价,说这是一次凿空之旅,寓意为打通了中西交流的大门。
匈奴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当他们的老大比较牛时,就比较强盛,反之就弱。匈奴在经历了卫青和霍去病的重磅锤击后,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一直到东汉还在与匈奴战斗。
匈奴势力稍微有所恢复,他们就会再次进行小规模的犯边,汉匈冲突一直存在。汉武帝为了彻底固化已占领的土地,他决定对河西实行行政化管理,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设立了四郡: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
大规模筑城,建立了郡县制,后来又在郡县上设立州,就是凉州。设立郡县,自然需要人来建设,武帝迁移了内地数十万人,到河西走廊戍田。
一次性这么大规模的移民,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但武帝认为,即便花费再多的物力和财力也是值得的。
在当时看来,似乎汉武帝此举有好大喜功的成分,但从长远来看,他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随着汉人移民的到来,河西走廊的经济模式也实现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从而在此地形成了彻底的汉人文化圈。
我们今天能拥有新疆,也要感谢河西走廊,汉朝之后的数代中原王朝,河西走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河西走廊的战略意义是很大的。
到今天,河西四郡的名字仍在被沿用,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我们要记住这些人的名字:汉武帝刘彻、卫青、霍去病、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