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夺命碰撞,限速‘安全阀’亟待拧紧!
3月29日22时44分,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让小米SU7这款热门新能源汽车,瞬间成为舆论焦点。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事故造成车内3名女大学生不幸身亡。
据小米公司发言人通报,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但最终仍未能避免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如此高的碰撞速度,致使车辆撞击后起火,悲剧就此发生。
复盘整个事故过程,车辆在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对突发路况的应对存在不足,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过短。当智能驾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发出提醒时,留给驾驶员处理危机的时间仅有两秒左右。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驾驶员仓促接管车辆,采取的向左打22度方向盘、刹车踏板开度31%等操作,未能有效避免事故。同时,尽管小米汽车曾宣称能在135km/h下检测前方车道静止的故障车并成功刹停,但从此次事故来看,面对施工现场的水马、桩桶等静态障碍物,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很可能并未生效。
这起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行车安全的警钟,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车企是否应当对车辆行驶速度,进行更为合理的限制?
在城市道路场景下,路况复杂,行人、非机动车穿梭其中,各类突发状况随时可能发生。即便驾驶者保持高度警惕,也难免会有应对不及的时候。若车辆速度过快,一旦发生意外,留给驾驶者的反应时间将极为有限,极易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车企有必要借助技术手段,对车辆在城市道路行驶时的速度进行限制,比如将最高时速限定在60km/h以内。这样一来,即便驾驶者因酒驾、疲劳驾驶等原因,无法及时应对突发状况,车辆也能在相对安全的速度范围内行驶,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在高速公路场景下,虽然道路条件相对较好,但车速普遍较快,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同样不堪设想。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为120km/h,车企可考虑将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最高时速限制在这一范围内,避免车辆因速度过快,增加事故风险。此外,当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接管状态时,系统应严格遵循限速规定,避免出现超速行驶的情况。而当车主自主接管驾驶时,若其有更高的速度需求,可在符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自由选择行驶速度。
对于车企而言,实施这样的限速策略,或许会面临部分追求极致速度体验的消费者的质疑,担心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保障行车安全,不仅是车企的社会责任,更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只有将安全置于首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政府部门在推动行车安全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车企在车辆限速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车企将安全技术研发,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驾驶者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
小米SU7事故,为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车企、政府和驾驶者,都应当深刻反思,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智能汽车更好地服务人类,而非带来伤痛与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