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糖尿病的治疗世界里,二甲双胍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一款经典药物。

它价格低廉,疗效确切,被无数糖尿病患者视为“救命药”。
而就是这样一款普通却重要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甚至可能导致肾衰竭!许多糖友在使用二甲双胍时,常常犯下5个致命的错误,不知不觉间让自己的身体承受巨大负担。
你,是否也在无意间“踩坑”了?
二甲双胍:糖尿病患者的“神药”还是“隐形杀手”?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主要作用是降低肝脏对葡萄糖的释放、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医学界对它的评价极高,因为它能有效控制血糖,还因为它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二甲双胍也不例外。
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乳酸酸中毒、肾功能损伤、胃肠道不适等问题,甚至威胁生命。
许多糖友由于缺乏正确的用药知识,导致身体逐渐出现问题,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5个常见的二甲双胍用药错误,你中招了吗?1.肾功能不全仍然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如果肾功能下降,药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就可能在体内积累,从而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乳酸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紊乱,死亡率极高。

如何知道自己的肾功能是否适合服用二甲双胍?医生通常会通过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评估肾功能,如果eGFR低于30mL/min/1.73㎡,就不建议继续服用二甲双胍。
很多糖友并不知道这一点,即使肾功能已经下降,仍然坚持服药,结果导致肾衰竭提前到来。
2.服用剂量过大,盲目追求降糖效果
有些糖友以为“多吃药,血糖降得快”,于是擅自加量,甚至一天吃三四片二甲双胍,结果适得其反。
过量服用不会让血糖降得更稳定,反而会增加胃肠道不适、乳酸酸中毒等风险。

二甲双胍的推荐剂量一般是每日500mg2000mg,分23次服用。
但具体的剂量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擅自加量可能会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3.空腹服用,导致胃肠道不适
二甲双胍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胃肠道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
这些症状在刚开始服药时尤其明显,许多患者因此自行停药,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如何减少胃肠道不适?最好随餐服用,或者选择缓释片(如二甲双胍缓释片),这样可以降低胃肠道刺激。
如果症状仍然明显,应该向医生咨询,而不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4.忽视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药物混用
二甲双胍与很多药物都有相互作用。
某些利尿剂、抗生素、造影剂等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二甲双胍的副作用。
特别是在进行CT增强检查或心血管造影时,如果使用了含碘造影剂,应提前停用二甲双胍,以免造影剂影响肾功能,导致乳酸酸中毒。
还有一些糖友同时服用中药调理身体,但某些中草药(如黄连、苦参等)可能会影响血糖代谢,与二甲双胍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血糖波动。

5.长期服用不监测维生素B12水平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B12缺乏,从而引发贫血、神经损伤、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研究发现,服用二甲双胍超过4年的患者,约有30%存在B12缺乏问题,但很多糖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如何预防B12缺乏?建议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每年监测一次B12水平,必要时补充B12。
富含B12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瘦肉、鸡蛋、牛奶等,可以适量增加摄入。

1.服药前先检查肾功能:如果肾功能异常,应调整用药方案,避免加重病情。
2.遵医嘱服用,不擅自加量或停药:二甲双胍的剂量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随意增减可能会带来风险。
3.注意胃肠道反应,尽量随餐服用:避免空腹服药,以减少胃肠道不适。
4.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做影像检查时停用:避免与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同时使用,减少风险。
5.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预防长期副作用:必要时补充B12,以免出现神经损伤。

尽管二甲双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它仍然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也是国际指南推荐的一线降糖药。
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除了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规律作息、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些都是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盲目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二甲双胍不是“神药”,但合理使用,它可以成为糖友们的“得力助手”。
服药前多了解一点,才能更安全地管理血糖,远离并发症的困扰。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