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在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他们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宗旨,告别了祖国,出发之前和清政府签订了类似卖身的文书:“……十五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灾害,政府皆不负责。”就这样来到了陌生的美利坚合众国。
“留美幼童”的倡导者——容闳(上图)
第一批幼童,来到美国后,被分配到54户家庭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并且逐渐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他们的优异表现引起了美国社会高度关注,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先生还亲自接见了这些中国少年。
这批留美学生中,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接下来列举六位翘楚,回顾一下当年求知之旅。
唐绍仪唐绍仪(1862年—1938年),广东香山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后历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并出任全权大臣与英国谈判西藏主权。清末为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时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
唐绍仪与“国父”孙中山合影
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现著名学府复旦大学的创办人。
蔡绍基左一为蔡绍基、右一为蔡廷干
蔡绍基(1859年-1933年),广东香山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后来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归国后曾任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等职,是北洋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詹天佑詹天佑(1861年—1919年),生于广东广州。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清政府所派首批留学生之一。光绪七年(1881)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土木工科学士学位。
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梁敦彦梁敦彦(1857年-1924年),广东顺德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作为第一批留美幼童被清政府派住美国留学。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获名誉博士学位。1907年起,任清外务部右侍郎、会办大臣兼尚书等职。1914年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总长。正是梁敦彦推荐了他的耶鲁大学同学詹天佑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铁路,还力促清华大学的创办。
蔡廷干蔡廷干(1861年-1935年),广东香山人,是第二批赴美留学幼童。1881年清廷下令撤回全部留美学童后,蔡廷干奉调回国后,分配到“大沽水雷学堂”学习,后来参加过“中法战争”、“甲午海战”。
左一为梁如浩、右一为蔡廷干
清廷灭亡后,成为袁世凯重要幕僚,被任命为“高等军事参议,中将海军副司令兼大总统府副礼官“并授予“二等嘉禾勋章”。段祺瑞执政后,也颇受重用。1926年,杜锡珪内阁成立,蔡廷干担任了外交总长,杜辞职后,蔡一度代理内阁总理一职。
梁如浩梁如浩(1863年—1941年),广东香山人,1874年成为第三批赴美幼童,大学时就读于史梯芬工学院。
梁如浩(右一)和蔡廷干合影
1907年起历任山海关道兼关内外铁路总办、天津海关道、上海道等职。1908年任外务部右丞。1911年10月袁世凯组阁,任邮传部副大臣。1912年曾短期任外交总长,因拒绝签署外蒙条约去职。
留洋之前梁如浩(左一)与唐绍仪合影
这批饱受欧美风雨熏陶的学子,回国后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即便如此,他们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