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银行存钱或者取钱,有没有被工作人员问过存取的用途呢?银行柜员的这种行为算不算侵犯隐私?
也有观点认为,现在电信诈骗相当猖獗,有些人存取款就是正在被诈骗,银行方面及时询问客户也是在尽自己的职责。
人民大学的吴晓求认为,如果取钱被银行询问用途,实际上侵犯了人民的隐私权。但就像现在电信诈骗所表现的那样,银行方面又该如何确保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安全呢?
先来看一下各地区的大众曾经的遭遇,以及网民对这些事情的吐槽吧。
2023年的时候,网上出现一个消息,说是用户到银行取钱,如果超过了25000元,就需要向银行方面说清楚取钱的用途是什么。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2023年7月,浙江宁波一男子到银行取钱,现金达到了25000元。银行方面就追问该男子取款的用途。
取款人对银行的询问很不满,随后他故意单次只取1块钱,直接把现场的工作人员给整破防了。这件事儿后来冲上了热搜榜。
很多网友都觉得男子做的没错,就应该整一整银行,毕竟钱是自己的,银行方面没有理由询问取钱的用途。
也有观点认为,银行方面询问用途无非是为了防止储户被骗。业内的人士也指出,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取款金额只有超过5万元,银行方面才要了解取款的用途是什么。
换句话说,这名男子只取了25000元就被询问用途,实际上银行方面也没有按规定办事。
法律界的人士则表示,根据目前的规定,国家并没有要求银行登记所有客户的资金来源或者用途,只有针对高风险客户才有询问的义务和责任。
但现实的情况显然不是如此,很多银行不但会询问客户,而且相关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在北京地区,多个银行网点就表示,如果取款25000元,需要告知明确的取款用途。
可是也有银行网点表示,取钱的时候不用告知用途,工作人员也不会询问。在浙江省,有些银行网点表示,取款超过5万元要提前向网点预约,银行网点也会根据规定询问一些问题。
不过,还是有别的银行网点明确表示,不管揉少钱,只要是现金取款,银行都会询问用途。
从上述情况就能看出来,哪怕是在银行内部,对于取款多少才会询问,以及询问的理由究竟是什么,不同银行的执行标准也不一样。
银行方面都很混乱,大众和客户自然就更是雾里看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表示,按照规定都被要求询问,但在执行的时候不一定会严格去做。
如果没有询问,一旦将来出现了问题,办理存取款业务的工作人员可能就要负责任。或许正因为如此,有些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了避免担责任,才会按照要求询问客户用途。
银行的询问有没有法律依据?2024年初,再次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位客户拿着10万元现金到银行存款。工作人员询问他这钱是哪里来的。在此之前,这位客户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他认为银行的询问侵犯了个人隐私。
工作人员则表示,存钱超过1万元现金都会被询问资金来源。同样是在2024年初,浙江一位女子到银行存钱5万元,也被工作人员要求提供收入证明等文件,这位客户觉得自己成了犯人。
对于接二连三出现类似的情况,大众更关心的是,银行这么做究竟有没有法律依据?
央视记者曾采访过法律界的人士,律师明确表示,2022年2月以后,国家已经暂缓实施客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额度,就要提供资金来源等信息的规定。
也就是说,有关部门在之前确实制定过相关的规定,那是在2022年1月份,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一个管理办法。
根据当时的规定,所有银行在为自然人客户办理存取业务的时候,单笔金额超过5万元或者是外币金额超过1万美元,需要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按照当时公布的消息,这个管理办法将在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到了2022年2月份,央行等相关部门再次发布公告,暂缓实施管理办法。
至于为什么要暂缓实施,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技术原因。而且还特别提到,暂缓实施新的管理办法以后,相关业务要按照原来的规定办理。
原来的规定是2007年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并没有对客户资金来源及用途要询问的规定。
也就是说,从法律层面上来看,银行现在没有权利过问客户的任何信息,如果询问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违反了目前的监管准则。
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地方的银行至今还在询问。
2024年2月,福建省的一位男子到银行取钱,也被工作人员询问取钱的用途。这位客户不愿意透露更多的信息,而且还跟工作人员产生了不愉快的争执。
于是,客户要求把钱全部取出来注销银行卡,但是这位工作人员却表示,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能注销银行卡。
这起争议再次冲上热搜。很多网友认为,银行方面总是能想方设法地折腾普通用户。
对于那些真正的诈骗或者是洗钱,他们账户里的资金流动从来没有受到过影响,但对于普通百姓口袋里的仨瓜俩枣,银行总是盯得很紧。
还有网友调侃说,银行方面这么做就是疑罪从有,默认办理存取业务的客户都有问题,所以才会询问。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银行方面这么做都没有任何法律法规依据,笼统的说是为了防止诈骗,或者说是为了反洗钱,也没有法规可依。
严格意义上来说,2022年推出的新的管理办法并没有实施,整个银行系统对于这个情况肯定是知晓的,但为什么还要询问?外界普遍猜测,那是因为银行方面还有不成文的规定。
而在吴晓求看来,这实际上是银行方面法治意识的淡薄。
2024年的中国与全球经济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吴晓求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银行询问存取款用途严重侵犯了人民的隐私权,背后的本质原因更值得深思。
吴晓求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的院长,在去年的那次论坛会议上,他是在演讲中提到这个问题的。
在吴教授看来,这种现象相当的奇怪,如果一个银行询问个人钱从哪里来,取钱要做什么,对每个人来说非常恐惧,这意味着人民毫无隐私可言。
而且,任何的政策规则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允许,即便是银行内部的规则也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个人的钱从哪里来?取钱做什么?从根本上来说,这就不是银行该管的事。
换句话说,银行这么做完全就是越俎代庖。有人可能会反驳,如果真的是存在洗钱活动,或者是存在诈骗行为,银行方面不问的话,不就相当于把坏人放过去了吗?
这种逻辑实际上是错的,银行只负责金融业务,对于个体或者集团犯罪行为,那是公检法以及法律要管的层面。
吴教授也表示,像一个贪官的银行账户,自有中纪委及法律去管,普通百姓的那点收入以及存取款业务都是正常的金融活动。
所以,国内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是法治和规则。有了法律,有了完善的法治,才会有基本的社会秩序。
从银行的角度去看,各地不断询问客户存取业务的用途,实际上正是法治观念的淡薄。
相关的规定并没有要求银行这么做,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或者说不想承担更多的责任,银行方面才会询问。
而对普通百姓来说,要么不了解具体的规定,要么不想为了这点事儿跟银行方面较真,所以才使得这种现象越发普遍。
如果说有大众以此事为由,把银行方面告到法院,事情在闹大了的情况下,可能会让银行方面有所收敛。但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多数人都不愿意真正的去计较。
但也正因为不去计较,才导致在各个方面,很多人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不守规则,甚至不守法律。
一旦形成这种潜意识,整个社会就会出现将规则视若无睹的行为。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言,明显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因为它会助长人们不去遵守契约和法规的意识。
2024年六月,长春一位用户到当地的银行取款,金额不到10万元,但被工作人员告知需要派出所同意才能办理。
银行方面随后回应,取款超过两万元,需要派出所对账户进行核实。工作人员还表示,是为了防范电信诈骗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举措。
从这一点就能再次看出来,国家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但是各地一直在采取临时性的举措和行为,恰恰是这种行为,就是在漠视法治和规则。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逻辑,各地一旦引发争议,争议又会掀起舆论狂潮,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些临时性的举措才会草草收场。
不真正去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这个怪圈就永远打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