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于2025年4月1日批准向菲律宾出售20架F-16C/D Block70/72战斗机,合同价值55.8亿美元。该交易包含16架单座战机和4架双座教练机,配套武器含AIM-120C-8中程导弹及AGM-84H反舰导弹。
菲空军现有主力为12架韩国制FA-50轻型战机,最大时速仅约1500公里,F-16的引入使其空中打击半径扩展至南海争议岛礁区域。

菲律宾国防部发言人安多隆证实尚未收到美方正式通知,但菲武装部队已启动“地平线3号”十年期军事现代化计划,总预算350亿美元。此次采购占菲2025年国防预算的121%,需通过美国对外军事融资机制获取资金支持。
菲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于4月1日命令北吕宋司令部扩大作战范围,宣称需为台海冲突中撤离25万菲籍劳工做准备。该表态与美菲即将举行的“肩并肩”联合军演形成联动,演习计划包含美军“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模拟打击科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于次日警告“玩火者必自焚”后,菲国安会发言人马拉亚紧急声明F-16采购不针对第三方。这种48小时内政策转向揭示菲内部协调机制失灵,军方与文官系统存在战略认知分歧。
菲政府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开放9个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另一方面推迟部署“堤丰”导弹系统以避免激化矛盾。这种操作基于中菲716亿美元年度贸易额的经济现实,其中香蕉等农产品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美国防长赫格塞斯3月28日访菲期间,双方签署《双边国防工业合作愿景声明》,计划联合生产无人机及网络战装备。但美方要求菲方在EDCA框架下承担55%的基地建设费用,加重其财政负担。
解放军已在黄岩岛构建三层防御体系,部署运-8Q反潜机与歼-35隐形战机,形成对F-16V的技术压制。菲律宾学者指出,F-16V面对中国防空系统生存率不足15%,其战略价值更多体现在政治象征层面。

东盟内部出现分化,印尼等国明确反对域外势力军事化南海。越南与马来西亚开始加速升级海军装备,区域军备竞赛风险指数上升12个百分点。
本次事件本质是冷战思维在亚太的延续——美国通过超额溢价军售(F-16单价达F-35的1.4倍)实施“军事捆绑”,而菲律宾试图在安全依赖与经济现实间寻找平衡点。历史数据显示,1991年美军撤离苏比克湾导致菲GDP骤降7.2%,当前战略能否避免重蹈覆辙尚存疑问。
中国的反制手段已从外交警告转向实战部署,山东舰航母编队扼守巴士海峡,形成对菲北部的海空封锁能力。这种博弈揭示中等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生存悖论:安全投靠带来的短期收益,终将被地缘政治反噬成本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