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却因突如其来的搜查行动打破了宁静。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包围了华裔教授王晓峰的两处住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搜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位在网络安全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为何会成为FBI的目标?
FBI声称持有法院授权,但对搜查原因却讳莫如深,只以“机密”为由搪塞。
据邻居描述,搜查持续了一整天,甚至连国土安全局的警员也参与其中。
从住宅内部到屋外垃圾桶,都被仔细地翻查。
最终,FBI搬走了20多箱资料,甚至连王晓峰孩子的作业本也被扣押,理由是涉嫌泄露美国技术。
王晓峰的电脑,以及其中存储的价值2000多万美元的国防项目资料,也被一并带走。
王晓峰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他曾担任国际计算机安全委员会的主席,在该领域的专业技术、学术地位和论文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他领导的团队曾负责构建美国五角大楼的网络防火墙,他的许多学生也成为了美国国土安全局的骨干力量。
事发后,王晓峰任教的大学迅速删除了他的所有信息。
此前的信息显示,他最近的研究方向是云计算和人类基因数据安全,这些都是当前科技界最热门也最敏感的领域。
一些邻居目睹了FBI特工提取王晓峰家具上的指纹和粉尘,其认真程度如同处理凶杀现场。
这让人不禁猜测,王晓峰是否被指控犯有泄露国家机密之类的罪名。
至今,王晓峰及其妻子仍未露面,外界担忧他们可能已失去人身自由。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在美华裔群体的不安,是否意味着新一轮“中国行动计划”已经开始?
特朗普在其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发起了“中国行动计划”,旨在驱逐美国科学界的华裔科学家。
白宫甚至给各州下达了驱逐名额。
这场行动导致许多华裔科学家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有的名誉扫地、丢掉工作,有的甚至锒铛入狱,学术生涯就此中断。
这些被针对的华裔科学家,大多与国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
王晓峰也不例外。
作为信息安全专家,他与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高校保持着频繁的学术往来。
2016年,他还曾前往北京交通大学进行学术讲座。
尽管受疫情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他减少了回国次数,但在2022年,他仍然与国内多所高校的教授共同参与了线上学术研讨会。
此外,他的团队还接收过许多来自中国的博士生,例如曾在他团队学习的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志。
王晓峰事件发生后,他的许多美国学生都急忙删除了与他相关的照片和经历,以至于很难找到王教授的照片。
只有李志的简历未做任何修改,一些中国大学的网页上也保留着王晓峰来华交流的少量照片。
回顾以往被美国政府针对的华裔科学家,几乎所有人的罪名都是泄露国家机密,而他们的共同点是拥有许多中国学生或与中国大学关系密切。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国际合作,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是科研发展的常态。
在美国,“威胁国家安全”成了一个可以随意使用的口袋罪,缺乏公正和公平。
美国政府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针对中国,试图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
但这种做法只会促使更多科学家选择回国。
此外,特朗普政府为削减开支而削减大学预算,也使美国科学家的处境更加艰难。
拜登政府短暂叫停了“中国行动计划”,一些科学家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洗脱了罪名,但他们的事业已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恰恰暴露了美国法律的不可信度。
如果他们真的危害了美国安全,为何换届后就能无罪释放?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的法律可以被政治操纵,成为迫害无辜者的工具?
中国与美国华裔科学家保持联系,是因为美国在某些科技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
但如今,美国正在自毁长城。
最近,许多“科二代”来到清华大学学习,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华裔科学家,他们选择将孩子送回中国接受教育。
更令人惊讶的是,王晓峰事件后,中国某高校收到了37封来自海外科学家的求职邮件,其中8人曾参与诺贝尔奖研究团队的工作。
如今,美国学术界弥漫着人人自危的氛围。
实验室安装摄像头和窃听器,科研工作仿佛变成了谍战。
科学家们不得不小心谨慎,一旦自身或导师有华裔或犹太血统,就会面临巨大的麻烦。
美国的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毁长城,客观上却为中国科研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晓峰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这是否预示着美国将重启“中国行动计划”?
“威胁国家安全”的罪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动机?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