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评诗
第435首
原诗夕光
文/胡弦
昨夜下了一场大雪,
群山变白了。
一垛劈柴像穷人的安宁,
一把长柄斧像北方的寂寞。
在故乡,你见过山茶花开,
见过火苗愿意去死。
见过满山的风信子怒放,像大量的故事
正从拥有它的书中逃离。
你到过一座旧车站,见过拆掉的
站牌、大钟、枕木……
见了已道过永别的事物。
你见过尽是老人的村庄,像一本
旧了的佛经,只能从
消散的晚霞中汲取呼吸。
你仰望东山火红的额头,俯察
河流藏在冰下的旋涡,
——你研究过人世间痉挛的死结。
赏析冬天的时候就读冬天的诗,今天分享的是诗人胡弦的诗《夕光》,这首诗以一场大雪为背景,以天晴后的夕光为演绎的对象,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对事物的体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夕光人格化,以夕光的视角展现了人间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诗人完全融入到对生活及自然的感悟之中,而描写的大多是普通的意象群,但是经过诗人的文字处理及变化,展现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就是文字排列组合后,所散发语言魅力。接下来,逐节分析下这首诗。
先看第一二节,诗人首先给诗歌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昨夜的大雪覆盖了群山,或许是第二天雪停后,太阳的柔光散发,给了诗人创作的欲望。这两句“一垛劈柴像穷人的安宁/一把长柄斧像北方的寂寞”,也许就是眼前的景象,诗人从观察到的物中,读出了人的安宁和寂寞,劈柴是穷人的安宁,从形象对意境来看,非常贴切,仿佛能看到一个穷人如柴一样蹲守在门前的画面。而长柄斧像北方的寂寞,体现的是北方寂寞的漫长,这同样有画面感,静置的斧子静默在墙角,那种搁置的孤独感把北方的寂寞具象化了,可见诗人描写的深入细致。
第三节,诗人正式开始以夕光的视角展现所见到的景象,描写地点是故乡,可以说,诗人借是夕光复现自己所见所感。诗人以开放的状态表现自然的变化,这句“像大量的故事正从拥有它的书中逃离”,诗人将故事的呈现由被动变为主动,如同一想思想解放运动。诗人用个比喻所展现的是自然的生命力之强劲,它们的生发生长被赋予了某种力量,而夕光就是这一切的见证。
第四节,诗人将夕光所见的范围不断扩大,地点从旧车站到村庄,描写对象由物到人,这一次诗人集中展现的是一场衰败的景象,这与第三节所展现的生长完全不同,一生一死,一荣枯,这是自然规律的呈现,夕光成了这所有过程的见证者。在这消散的过程中,夕光也渐渐隐退。最后两行佛经从消散的晚霞中汲取呼吸,暗示了生命的衰弱,一切都将慢慢告别,走向生命的尽头,万物皆如此。
最后一节,诗人从自然现象归结到人世的痉挛死结,这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诗人眼中,夕光是智慧的象征,掌握了生与死的规律。这节从明到暗,从自然到人类,仿佛一切都逃脱不了夕光的慧眼,而夕光就是这场伟大生命运动的见证。因此,诗人借夕光之眼,也是为了弄明白生命的规律,从而能更好的揭示生命本真,对自我也是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这首诗的书写,就是对生命的认知过程,诗人把视角交给夕光,这是上帝视角,可以更清楚地窥见整个生命的全貌,而这一视角正是人诗人所缺少的。诗人从夕光的观察中,转换成自我对自然和人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从而能以更开阔的视野感受万物的变化和运动规律,以及生命的进程。这是诗人主动求索的精神体现,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好奇。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诗人简介胡弦,1966年生于徐州乡村,做过教师,报社记者、编辑,现居南京,《扬子江诗刊》编辑。九十年代开始写作,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刊物发表大量诗歌,在《散文》《散文天地》《散文百家》等刊发表散文作品数十万字,出版诗集《十年灯》(2007),散文集《菜蔬小语》(2008)等,曾获中国诗歌学会、《人民文学》(2004)、《散文诗》(2003)、《诗潮》(2003)、《诗林》(1999)等杂志诗歌竞赛奖,2009年11月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授予“新世纪(2000—2009)十佳青年诗人”称号。出席诗刊社第十八届“青春诗会”,在多家报刊开设过散文专栏,作品入选多种年度最佳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