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溪云
编辑 | S博士
今晚是万圣夜。
你没看错。去年还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一个洋节,今年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跑到上海、成都、天津……的街头。
有人顿足捶胸,自然也有人乐在其中。
氛围,要的就是一个诡异。
想体验这个洋节,在中国还得是上海。群众性的自发参与成为最大看点,这是一场民间的狂欢,引爆了整个中文互联网,也把一个洋节日彻底搞成了”不伦不类“。
哪里是在过节?无非是找一个机会随心所欲地集体发会儿疯。
其中,哪儿哪儿都是普通人的悲欢。
万圣节,在中国就得有中国味
鬼节鬼节,鬼和恐怖是万圣节最正宗的节日元素。
美国环球万圣节
但在中国,恐怖一直都称不上是流量密码,帅哥才是。
据说今年长隆万圣节对npc的要求极高,“185身高起步,八块腹肌标配,基本半裸,主打一个养眼”。少女们一面封心锁爱,一面又流着哈喇子,一个一个都要凑上去,就为了一个手感。
长隆本次的网红之一 部落王
焦急的网友
成都、武汉、天津、北京等地的欢乐谷都因为帅哥美女多而在网络上出名。哪里是去看鬼的,分明是冲着高颜值去的。欢乐谷,流量密码被你整明白了是吧!
而在上海,民众的精神水准又拔高了一层(指好像刚刚从精神病院里跑出来的那种)。
他们占领了万鹿路、愚园路,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现在迎面向我们走来的,是香港豪门阔太陈岚,人称向太。
“9.9、8.8,上链接”,配合扭动的脖颈,向太下凡直播的姿态被演绎得惟妙惟肖。
当被采访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儿媳妇郭碧婷时,“向太”直言:“挺好操控的啊。”
另一位直播红人“李佳琦”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把“(花西子)哪里贵了,国货品牌很难的”等等名言全篇背诵了上百遍。
除了网络红人,真正的明星也来了。“王菲”和“那英”重新演绎了一曲《相约98》,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年代。
“关晓彤”现身表演“你XX”,能唱、能跳,还能演戏,实力派无疑了。
来源:网易上流
港圈“渣男”“王浩信”则带着一众保镖高调出场,满面春风。
贵圈真乱,游乐王子说,“雨我无瓜”。
雨我无瓜,我是堂堂祺贵人,还要和甄嬛一争高下。
雨我无瓜,我是一介吗喽,早已不再意气风发。
雨我无瓜,我是一个打工人,胡搅蛮缠的甲方已无力去杀。
雨我无瓜,我是一个高中生,“三年模拟,五年高考”还等我去刷!
雨我无瓜,而我就是一只瓜......呱呱呱!
凌晨两点,还在堵车,全是这群妖魔鬼怪害的!
这年头,哪有人不疯的
这哪里是在过万圣节,分明是借着万圣节的由头集体发疯。
而人们之所以发疯,都是因为憋得太久了。
人前,我们总是有一个身份,而规定总是随着身份而来。
家庭教育的目标拒绝叛逆,要谦卑有礼,孝敬父母,积极上进。衣不能着奇装异服,发不可染五颜六色,话不可胡言乱语,行不能不三不四。
学校教育的目标禁止贪玩。网络只会让人上瘾,课外书也是“精神鸦片”。现在甚至连用来休息的“课间十分钟”也要取消。
来源:阿呆爸育儿
社会教育的目标排斥骚动。用人方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稳定性,女性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被纳入录用考察范围。打工人不能没有上进心,但不能表现出太大的野心,因为打工人的价值就是为公司创造价值。
许多时候,我们的个性和欲望都不被尊重和肯定,也得不到满足。于是我们内心充满了各种情绪,渴求发泄。
我们一身反骨,却不敢把剑指向父母、老师、伴侣、领导......
就像电影《恐怖分子》里的男主角,面对妻子出轨,被人调戏,被公司辞退,纵使想成为恐怖分子,最终也只敢把手枪口对准自己。
《恐怖分子》男主角走过城市中巨大的海报墙,都市的繁华和其内心的凋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成年人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放眼望去,现实世界中,能提供给人发泄的场所,又有多少?
更何况,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假装正常”,破坏这种正常的表象,要面临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所以人们转向了赛博空间。
互联网,当代人的精神空间
上海万圣节现状和互联网迷因精神一脉相承。
所谓迷因,就是指可以占领人的认知心智而快速传播的任何东西。在互联网,迷因具体表现为表情包、网络用语、鬼畜视频等等。
在现实社会中,多数人倾向于谨言慎行。但在互联网,表达是一件自由而没有负担的事。
有时候,人们甚至并不需要具体表达什么,而可以只是讲述一种模模糊糊的心境。
“这只猫脸上的表情包含了某种我无法描述但同时我能深刻体会的情绪”。
重要的是“表达”本身。由于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点,在网络上表态能够快速地凝聚起共识,获得认同感。在这种媒介环境下,即使是“废话文学”也能得到一众人的跟风。
就像你要是读了这篇文章,那你一定多读了一篇文章。
而表达上的实时反馈,能够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关注社会,参与到各大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之中。
比如李佳琦事件之后,网络上就出现了一大批以李佳琦为素材的鬼畜视频,播放量和弹幕互动量都非常高。
人们也更加愿意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心情状况等等。在小红书上,分享日常琐碎的图文叫做bot文学。在新的一天遇见的云彩、椅子、救护车,画的画,都值得记录。
而在深夜emo的时候,如果不愿意打扰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留下自己的“电子呕吐物”。
无论如何原子化,人类都是社会性动物,获得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
就像成年人发朋友圈,没人点赞是真的会破防的。
万圣节发疯,不过是把互联网上的发疯搬到了线下。这种转移意味着真实空间里的“正常”正在被人们有意识地去打破。
网民也想回归现实,这代表了他们对现实的渴望:一种更轻松更自由的现实空间。
我们需要快乐的节日
关于“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争论,总是喋喋不休的。但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有网友指出,我们过的许多节日都是“洋节”。
每当人们高高兴兴过节的时候,总有人跳出来说中国正在被“文化入侵”。
但看看上海人的这波操作,如果不是看了日历,谁能看出来这是在过万圣节?南瓜灯没有,“不给糖就捣蛋”的习俗没有,真实存在的只有一场中国大地上的“百变大咖秀”。
人们之所以对传统节日不太感冒,不是因为“传统”,而是因为“节日”。
节日是和日常相对的特殊时间。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不用从事生产,而只是庆祝节日。在盛大的节日庆典里,人们认为时间是永恒的。就像在上海的万圣节,没有人强制要求,但大家都自发庆祝到了凌晨。因为人们体验到了足够多的情绪价值。
但部分传统节日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生产状况了。
曾经中秋节有“摸秋”的习俗。在丰收的秋天,去别家的农田里摘点蔬菜瓜果,被摘的人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家的丰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也能表明他人缘好。
此外,“摸秋”还跟谈恋爱有关,摘了谁家的瓜果也意味着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家里人就会张罗着去提亲。
传统节日显然是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当城镇化不断推进,传统节日的许多内涵都已失去,新的内涵却没有被挖掘产生,也就很难让人感受到很大的乐趣。
有网友就吐槽,什么节日都是和家人聚餐,不是不想和家人团聚,但每个节日都这样,实在没啥乐趣。
没有乐趣可言的节日,便只剩下“纪念”的空壳。
而渴望节日的人们,会创造出自己的节日。
呵呵,这种诡异的洋节哪里有会有自发性?还不是有人在幕后组织
万圣节 上海人的节日 [笑着哭],大好时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