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七十年代,警察黑帮电影圈乱成一锅粥,邓光荣这种明星从小就有黑白两道罩着,陈慎芝这种草根只能在底层摸爬滚打,九龙城寨更是三不管地带,搞得香港乱糟糟的。
邓光荣这小子运气真不错,17岁就拍了《学生王子》一炮而红,成了那会儿最火的小鲜肉。不过这背后也有点门道,他爹是洪门致公堂广州分堂的堂主,他叔叔还创立了联公乐这个黑帮组织,在香港码头一手遮天。那个年代,有这种背景就等于拿着金钥匙,想不红都难。联公乐垄断了香港的走私偷渡生意,能在香港立足全靠一个叫吕乐的警察罩着。这个吕乐后来被五亿探他姑丈还是新义安的龙头向华炎,你说这关系网络复杂不复杂。
邓光荣红的那年,香港娱乐圈正悄悄变天。曾志伟那会儿才10岁,他爹是警界红人,过着富二代的日子。向华强15岁,他爹虽然被赶到台湾去了,但有新义安撑腰,也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有人含金钥匙,就有人含着劣质奶嘴。在香港另一个角落,陈慎芝和李兆基这样的年轻人正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他们的故事才是香港最真实的一面。
说到香港,就不得不提九龙城寨。这地方夹在香港政府、英国和大陆中间,谁也管不了,成法外黑帮横行,毒品泛滥,但也孕育出了不少传奇故慈云山十三太传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群年轻人从街头打架起家,最后被14K收编了。他们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除了这些从小就想当古惑仔的,还有些人走了点最后阴差阳错成了黑帮大佬。陈慧敏就是个典型例子,后来被称为真·黑帮大佬。
1961年,17岁的陈惠敏想当警察,结果因为年龄不够被拒绝了。命运真是捉弄人,他转头去考狱警,反而因为会武功被破格录取了。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三年狱警生涯,却为他后来在江湖上混打下了基础。想想看,一群帮会大佬被关进监狱,为了在里面少受罪,自然要巴结这个会武功的年轻狱警。就这样,人情债一笔一笔积累,最后编织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1967年,陈惠敏已经转任警察了,结果因为帮会背景被开除了。这一年,正好是香港警界的转折点。为了打击猖獗的贪污,警方把九龙探长吕乐和港岛探长蓝刚的辖区对调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人事调动,其实暗藏玄机。那时候的香港警界尬乎成了一种制度。不贪反而无法立足,哪怕你把贪来的钱偷偷做慈善也行。最会玩这个游戏的,就是后来被称亿探长乐。
吕乐买楼的手笔很大,喜欢的物业,往往一口气买下几层,有时甚至整栋大厦。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一来是有钱,二来像霍英东、李嘉诚这些地产大亨也想通过送楼来和探长搞好关系。在那个年代,黑白不通吃,就当不了大亨。这就是为什么坊间一直有传言说李嘉诚是新义安的幕后金主,霍英东是14K的靠山。当然消息是真是假,现在已经很难分辨了。不过很多消息,向来不是空穴来风。
1969年,两大探长相继退休。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人事变动,实则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前黑社会和探长之间有默契,探长在位时黑帮不敢乱来,甚至还要帮探长破案。但当新探长上任,这种微妙的平衡就被打破了。此时的陈惠敏,已经是14K一个堂口的老大,掌管着整个尖沙咀的夜总会和卡拉OK场子。每次出门,保镖小弟浩浩荡荡跟随,风光无限。但这种风光的背后,是整个香港即将到来的剧变。而这个剧变,与一个人关系极大。
1970年,香港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统治者:麦理浩。这个名字一出现,许多人就闻风而动。新义安龙头向华炎早有预感,提前将两个弟弟向华强、向华胜送去台湾。这种未雨绸缪的背后,是对即将到来的严打的预判。向华强在台湾机缘巧合下踏入影坛,开始在功夫片中跑龙套。这看似随意的选择,实则为他日后在香港影坛称霸埋下伏笔。而他的弟弟向华胜则选择了餐饮业,为将来进军娱乐圈积累第一桶金。
同年,香港娱乐圈出现了一个标志性的组合:模仿好莱坞红星组建色鼠队冲、谢贤、陈自强、陈浩、秦祥林、邓光荣、沈殿霞,这七个人几乎代表了当时香港娱乐圈的半壁江山。这个组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们的星光熠熠,更在于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谢贤后来成四陈自强是成龙的经纪人,每个人都各怀本事,盘根错节。就连李小龙回港时,也要主动拜会这个组合。
这一年还有一件改写香港历史的大事,就是邵氏公司的得力干将邹文怀带着人另立山头,创办了嘉禾电影公司。他以7500美金的片酬签下李小龙拍摄《唐山大兄》和《精武门》,这两部电影一个打破香港票房纪录,一个打破亚洲票房纪录。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香港电影的版图。邵氏虽然一家独大,但嘉禾靠着李小龙,开始有了与之抗衡的资本。同时,洪金宝、成龙等人也在李小龙的电影里当武师,为日后在影坛扬名打下基础。
1971年,麦理浩上任。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反贪污,这让已经退休的吕乐、曾启荣等人都草木皆兵,随时准备出逃。这一年,也是香港警界的分水岭。那些靠着收黑钱发家的探长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圈的格局也在悄然改变。陈惠敏代表香港参加东南亚拳赛并获得冠军,江湖上传出拳有陈惠敏腿有李的说法。这句话背后,是黑帮开始将触角伸向娱乐圈的征兆。香港电影就这样在新旧势力的博弈中,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73年,李小龙的意外死亡,像一记重锤砸在香港影坛。这个将功夫片推向巅峰的传奇人物,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他的死因至今扑朔迷离,但背后的暗流,却始终都没有停下过。关于李小龙之死,坊间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指向邵逸夫,理由是嘉禾的崛起威胁到了邵氏的霸主地位。但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以邵逸夫当时的地位和名望,不值得冒这个险。倒是邵天助得格外蹊跷。早年死对头电懋的空难,现在又是李小龙的意外,命运似乎总在关键时刻着这个影业巨头。
另一种说法指向向华强。因为李小龙的女友丁佩后来成了向华强的妻子。但时间线对不上:向华强和丁佩是在1974年合作《铁证》时才相识。这种说法,更像是人们习惯性地将悲剧归因于情感纠葛的结果。李小龙死后,香港电影圈陷入了短暂的混乱。成龙尝试填补这个空缺,但几部功夫片票房惨淡。20岁的他不得不远赴澳洲,白天搬砖,晚上洗菜,靠给圈内人写信维系着最后一丝电影梦。
这时的香港,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廉政公署成立在即,警界的四大探纷纷出逃。跛豪仗着在九龙城寨一手遮天,拒绝了吕乐的逃亡邀请,最终铸成大错。而李小龙的意外死亡,也给香港电影业敲响了警钟:在这个黑白两道都在剧变的年代,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变局中总有人嗅到机会。罗维找到成龙,想打第二个李小但《新精武门》《少林木人巷》接连失利,直到他遇到了伯乐吴思远,才在《蛇形刁手》和《醉拳》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成就了另一段新的传奇。
在他之后,香港电影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篇章:更商业化,也更复杂。那些曾经单纯的功夫片,逐渐被更多元的类型片所取代。这或许就是时代的必然。面对黑道的渗透,香港演艺圈开始了自己的求生之路。这条路有三个选择:要么加入强大的经纪公司寻求庇护,要么主动加入某个黑帮获取保护,要么就得忍受随时被人用枪指着拍戏的命运。刘德华、李连杰等人选择了第一条路,投入向华强的永盛公司。坊间传闻周星驰走了第二条路,这让他后来移民加拿大的计划都受到影响。至于选择独来独往的,结局往往不太美妙。比如梁家辉在法国拍《情人》时,半夜被黑社会用枪顶着脑袋,要他去菲律宾拍戏。
1993年,香港演艺人协会成立,是演艺圈对黑道渗透的一次集体反抗。陈自强担任第一届秘书长,成龙、张曼玉、张学友等巨星担任理事,这个阵容本身就是一种宣示。这个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香港演艺圈开始寻求制度化、规范化的自我保护。此后,黑社会威胁演员的事件确实逐渐减少。但这种改变,与其说是协会的功劳,不如说是时代的变迁。
1997年,香港回归。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转折点,也是香港电影产业的分水岭。越来越多的香港演员北上发展,内地市场开始成为香港电影的主要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审查制度的改变、市场格局的转变,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重组。香港电影再也不是那随便找个明星拍一部戏就能有千的时代了。当暴利消失,当产业走向规范,黑道自然会选择转向其他更有利可图的领域。这印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从来都是利益驱动着暴力,而不是相反。
如今的香港电影,就像西斜的太阳。那个群星璀璨、风起云涌的黄金时代已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