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历史大家都以为是一部屈辱史,其实不是,在十九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期间,当时的清朝曾一度辉煌过,这段时间,清政府在内政(洋务运动)、外交(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的对俄交涉)、对外战争(中法战争)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史称“同光中兴”。
而同光中兴的主要大臣就是“曾、左、彭、胡”,指的是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史称“中兴四大名臣”。当然,中兴四大名臣还有另一个版本,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如果按照第一个版本,那有三人是湖南人,如果按第二个版本,那湖南人占了一半。
难怪当时潘祖荫曾上疏给皇上: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这句话当然是高度评价左宗棠的,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湖南的重要性。其实湖南的重要性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因为当时那个年代,湖南籍将星云集,就是一个人才的基地。
铺垫完了,言归正传,我今天要介绍的人物不是上面的中兴四大名臣。而是另一位湖南籍名将——刘长佑。
此人的知名度虽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下,但谋略、远见甚至远超曾、左。
刘长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
他在担任广西巡抚时,军纪严明,不杀降,当时的石达开有意与他商量归降一事,只是由于返回的信使被土匪截杀,导致石达开久久没有接到回信,便率部进入了四川,后来便有了兵败大渡河。
刘长佑厉任广东、广西巡抚、任云贵总督长达八年之久,在这期间还没有发生中法战争,南疆的事态还没有到紧张的时刻。但敏锐的刘长佑就已经洞悉了法国人的阴谋。
他上疏朝廷:
法之处心积虑,乃在通商云南,为边守计,举兵南下,援越抗法以卫国,成反帝爱国的有功之臣。
这个奏疏说的很明确,就是建议清军趁法国立足未稳之际南下,越过国境线,境外歼敌。是不是很有远见,而且他这篇奏疏不是随便说的,连作战计划都写出来了。
法人自据嘉定以来,越南四境皆有商埠、教堂,胁其君臣,渔其财力。取越与否,非有甚异。其所以处心积虑,乃在通商云南。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滇、粤三省,与越接壤,东西几二千里,要害与共,劳费殊甚。若自三江口以至海阳,东西仅数百里,以中国兵力为之御敌,兵聚而力省。以视防守滇、粤边境,劳逸悬殊。请以广西兵二万为中路,广东、云南各以万人相犄角。广东之兵自钦、连而入,云南之兵出洮江而东。别以轮船守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
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懒得看上面的奏疏,我给你简单解释下。
这个奏疏直接点明了,法国想占据越南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云南通商,而且云南、广东边境漫长,不利于防守,恳请从广西、广东、云南三处出兵南下,水师守卫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
看看,这种远见是不是很高瞻远瞩,出兵的方式是不是与一百年后我军南下的方式很像,但从这点看,刘长佑的确不简单。再多说一句,刘永福(抗法的主要将领)就是他大力推荐的。
更不简单的事情还在后面。光绪七年(1881)九月十七日,刘长佑上疏朝廷,远征日本,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在这篇《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中,刘长佑写道: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恶于天下,布告西人绝海上通商之东使,倭人已可坐困。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娴熟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倭人离贰已久,必当自溃,即负隅抗拒,而我朝师武臣力必无挠败之虞。
这封奏疏不用解释了吧,应该都能看懂。这是一篇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奏疏。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左宗棠已收复西域,士气正盛,而洋务运动也已经进行了快二十年,此时的北洋水师在实力上远胜日本那只有几艘破船的水军。
如果此时挥师东征,完全可以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扼杀在萌芽之中,估计也就没有后来的甲午战争了。
可是就是这么一封富有远见的奏疏,却没有被朝廷引起重视。
一年后,刘长佑因病辞职归乡。
曾国藩曾评价刘长佑: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
谨以此文向这位百年前的老将致敬。
湖南人才天下无敌,到处都是心怀天下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