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生娃了?上海产科医生哭诉:一晚上剖腹产现在1个没有!

纵横知识 2025-01-05 17:04: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以前我们一个晚上要做七八台剖腹产手术,现在呢?有时候一整夜都空荡荡的,连一个手术都没有。”

这是近日一位上海产科医生的感慨,听得人心头一紧。

生娃,这本是生命延续的自然规律,怎么如今成了稀罕事?

一、到底为什么没人生娃了?压力、观念和健康问题的三重夹击

1. 压力山大:生娃这事,真不是“想生就生”

“养孩子太贵了!”这恐怕是很多人不愿生娃的第一理由。

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养育成本平均高达百万级别。

抚养费、教育费、房子、医疗……样样都是“高消费”。

一位年轻妈妈曾调侃:“生得起娃,养不起娃,娃的奶粉贵得比我护肤品还奢侈!”

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许多家庭选择放弃生育,甚至压根不敢结婚。这种趋势在中国,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经历。日本、韩国,甚至欧洲国家的生育率也持续走低。

经济条件成为挡在生命延续面前的一座大山。

2. 观念转变:从“传宗接代”到“我先快乐”

过去,生娃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有人说:“生孩子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把生育看作人生的必选项。他们更看重个人的梦想、自由与生活品质。

“生孩子不是必需品,我更喜欢养只猫。”这是不少90后、00后女性的心声。

在她们看来,生育不再是女性价值的体现,而是一种个人选择。这种观念的变化,虽然为个体带来了更多自由,但也让生育率一降再降。

3. 健康因素:晚婚晚育,生育力“打折扣”

我们如今常听到“高龄产妇”这个词。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许多人因为事业、学业等原因推迟了婚育年龄。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女性的生育力是有“期限”的。

医学研究显示,女性的卵子质量在35岁后迅速下降,40岁后怀孕的概率更是大幅降低。男性的精子质量也会随着年龄增加而衰退。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好不容易准备好了,却发现“生不出来”。

二、生育率下滑,健康和社会的连锁反应

生育率下降,不只是人口统计学上的一个数字,它对每个人的健康和社会结构都有深远影响。

1. 对女性健康的影响:晚育风险增加

晚育,是“怀不上”的问题。

医学数据显示,超过35岁的高龄孕妇,更容易面临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早产、胎儿发育异常等风险。而剖腹产手术的比例,也在高龄孕妇中大幅上升。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殖健康与“肾气”密切相关。

女性的生育能力在28岁达到巅峰,之后“肾气”逐渐衰退,生育力随之下降。晚育,往往造成气血亏虚,对母体和胎儿都是一种负担。

2. 对心理健康的冲击:生不生,都是一种压力

“要不要生孩子?”这个问题,往往让人纠结得睡不着觉。

选择生娃的人,可能会被现实的育儿压力压得喘不过气;选择不生娃的人,则可能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舆论压力。特别是女性,往往是这种两难困境的主要承担者。

长期的焦虑和矛盾,可能带来抑郁、失眠甚至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家建议,无论是否选择生育,都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决定,并为之负责,而不是一味迎合外界的期待。

3. 社会老龄化加剧:谁来照顾“我们老了”

当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

“老年人多,年轻人少”的社会结构,会带来医疗、养老、劳动力等多方面的挑战。

三、从健康角度看:如何科学备孕?

虽然生育率下降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对个人来说,科学备孕依然非常重要。

无论是为了减少高龄生育的风险,还是提高生育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饮食篇:吃对了,生育更有底气

(1)补充叶酸

叶酸是一种关键的营养素,能够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建议计划怀孕的女性,在怀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每天剂量为400微克。

(2)多吃富含锌和维生素E的食物

锌和维生素E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健康都有帮助。你可以多吃海产品、坚果、全谷物等。

(3)少吃加工食品

过多的糖分、反式脂肪会影响荷尔蒙平衡,从而影响生育能力。试着多选择天然、新鲜的食材。

2. 运动篇:运动让身体更“能生”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提高生殖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不宜过度运动,比如一些强度过大的减脂计划,可能会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和排卵功能。

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瑜伽、游泳、快走等温和的有氧运动。

3. 心理篇:别让压力“偷走”你的生育力

压力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从而干扰正常排卵。

想要备孕的夫妻,要学会给自己减压。试着冥想、听音乐,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四、常见误区:这些“生娃传言”别再信了!

误区1:生孩子越早越好,18岁就可以了?

虽然早育确实在身体上风险较低,但并不是越早越好。

18岁左右的女性,身体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过早生育可能影响母体健康和胎儿发育。

误区2:怀不上就是女方问题?

男女双方的生育能力对怀孕的影响是相当的。

现代医学统计显示,男性因素导致的不孕占比高达40%以上。

备孕是女性的事,男性同样需要调整生活习惯,提高精子质量。

误区3:剖腹产比顺产更安全?

剖腹产虽然能够解决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分娩问题,但它并不是“越多越好”。

剖腹产是一种外科手术,术后恢复时间长,感染风险更高。能顺产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然分娩。

五、生娃这事,选不选都要健康相伴

生育率下降背后,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而成的复杂问题。

无论你选择生还是不生,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生娃不是“任务”,健康才是幸福的根本。

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不管你是否决定生孩子,你为自己的健康投资了吗?

身体是自己的,无论生与不生,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报告》,2022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全球健康趋势报告》

《柳叶刀》医学期刊,生殖健康专题,2021年第42期

中华医学会:《高龄妊娠指南(第3版)》

《心理学与健康生活》,作者:李雪,2020年出版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