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一颗巨星陨落,毛主席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个令人悲痛万分的时刻,他最疼爱的女儿李敏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只能在之后和普通群众一样,怀着沉痛的心情排队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时间回溯到1959年,这是李敏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李敏打算和孔令华步入婚姻的殿堂。刚毕业的她,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当时,布票的稀缺让她为准备婚事发愁,而且母亲不在身边,毛主席又因为工作不在家,这一切让李敏感到有些无助。
罗光禄的妻子刘若风了解到李敏的情况后,建议她把自己的困难告诉爸爸,毕竟爸爸肯定会在能力范围内帮她解决问题。然而,李敏性格要强,她摇了摇头说:“这么小的事情就不要麻烦爸爸了。”可是左等右等,毛主席始终没有回来,无奈之下,李敏只好给父亲打去电话:“爸爸,我就快要结婚了,您什么时候回来啊?”毛主席在那边遗憾地答道:“娇娇,爸爸现在还在开会,暂时回不去。”李敏有些着急:“你不回来,那我们就不等了!”说完便匆匆挂了电话。
李敏本以为自己只能举办一场没有父母在场的婚礼了,可没想到接下来几天都接到了毛主席卫士长李银桥的电话。李银桥在电话里说:“李敏,你不要使小性子,主席这几天很忙,但他还是抽空让我给你打电话,让你一定要推迟婚礼,他一开完会就回去主持你的婚礼。”不仅如此,毛主席还不辞辛劳地亲自给李敏写信,信中说道:“娇娇,爸爸正在庐山开重要会议,暂时离不开。但等会议一结束,爸爸就第一时间回北京参加你的婚礼,你要多注意休息,不要因为婚礼就忘记自己的身体。”
毛主席对李敏的关爱可见一斑。庐山会议一结束,毛主席便匆匆赶回北京,丝毫不顾自己的疲惫。8月28日吃完早饭,毛主席把李敏和孔令华叫到身边,详细地询问他们婚礼准备邀请哪些客人。李敏说打算除去双方家长只邀请妈妈们,这里的“妈妈们”指的是蔡畅、邓颖超等人。毛主席则提醒道:“我的亲戚王季范在北京,是一定要请他的。”经过大家的商量,最终决定还要邀请毛远志、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李敏的同学和朋友。
8月29日,一场温馨而难忘的婚礼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隆重举行。毛主席亲自为女儿主持这场特别的婚礼,他高举酒杯,笑容满面地对女儿女婿说:“你们两个结婚后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矛盾也不要担心,只要说出来共同解决就好,两个人心意相通是最难得的。”李敏和孔令华拿着酒杯走到毛主席面前,激动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只能深深地向毛主席鞠了一躬。看到女儿女婿的举动,毛主席的眼眶有些湿润,接连喝了好几杯酒。
然而,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毛主席的身体在1976年逐渐变得衰弱,但他依然坚持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8月28日下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同意下,李敏怀着关切的心情来到菊香书屋看望父亲。当时毛主席刚刚做完鼻饲,看见父亲苍白着脸躺在床上,李敏心里五味杂陈,但她还是强打起精神,轻轻喊了声:“爸爸,我来看您了……”听到女儿熟悉的声音,毛主席缓缓睁开双眼,看了又看,随后又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毛主席再次睁开眼,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见父亲伸手想要握住自己,李敏连忙搓了搓手,等手心发热后才放进父亲的大手里。毛主席想要握紧李敏的手,但因没力气只能轻轻握住,然后闭上眼睛不说话。李敏以为父亲睡着了,想将手抽出来让父亲好好休息,可刚有抽手的动作就被毛主席发现了,他再次睁开眼看向女儿。此时毛主席的眼里已有泪水,他轻声问道:“娇娃,你终于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来看我呢?你要经常来啊……”李敏多么想说出自己的苦衷,但最终只能含泪向父亲点头。毛主席又关心地问:“娇娃,你今年多大了?”李敏回答:“爸爸您忘了吗?我今年39岁了。”毛主席却摇摇头,说:“不对,你今年38岁……”毛主席还想说些什么,但喉咙里只能发出浑浊的声音,随后便再次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不过,李敏还是清楚地看到父亲的右手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圈,起初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意识到这个圆圈是指母亲贺子珍的小名“桂圆”。意识到父亲要休息了,李敏轻轻放下父亲的手,静静看了父亲一会儿,便默默地离开了。而这,也竟成了她和父亲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享年83岁。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让李敏悲痛欲绝,久久难以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不久后,她和孔令华怀着沉重的心情,和普通群众一样,排队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以此作为和父亲最后的告别。
1981年的一天,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来到李敏家,提到毛主席的遗产。李敏说:“我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但如果可以的话,我只要爸爸原来要给我的那一份。”
那么,毛主席生前的经济状况究竟如何呢?毛主席的工资除去生活基本开支后,常常资助湖南老家来北京的亲戚,承担他们的住宿和路费等。同时,毛主席还有一笔不菲的稿费,高达100万元。这笔稿费他有着多样的用途,为了真实地了解基层情况,他决定自建一支调查队,人员从基层县城调来,负责保护毛主席和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的费用皆由毛主席出。他还用稿费用于招待客人,除外宾外,自己点一个菜,客人点一个菜,再点两个素菜和一碗汤。而且,毛主席作为一位不忘本的人,每年春节都会用稿费给早年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送钱当作过年礼物。
对于李敏,毛主席的关爱不仅体现在那些看得见的物质上。李敏回忆说,毛主席每个月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检查家庭的收支,还会听管理人员汇报每个月的各项支出,他多次叮嘱工作人员,一定不能超支。
而李敏所说的“爸爸留给我的那一份”,其实是8000元和一台20英寸的彩电、一台电冰箱。与此同时,中央办公厅的同志给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也送去了同样的彩电和电冰箱。由于早在1975年李讷生活困难时,毛主席就曾给过她8000元,所以这次只有彩电和电冰箱。
这些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毛主席对李敏深沉父爱的体现。毛主席虽然对孩子们要求严格,不允许搞特殊,但在生活的点滴中,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关爱每一个孩子。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主席的家庭也经历了许多。毛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关心着家人的生活,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着孩子们,教导他们要做人正直、懂得感恩、不搞特殊。毛主席对李敏的这份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无疑是一种温暖和力量。
李敏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始终保持着低调、朴实的生活作风。她和孔令华一起,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铭记着父亲的教诲,坚持自己的信念。
毛主席与女儿李敏之间的父女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感人故事,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珍贵记忆。这份父女情,以及毛主席留下的特殊遗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主席这位伟大的领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更是一位深爱着自己家人的普通父亲。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感受到毛主席对家人的深情厚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父爱,那种不张扬却深沉无比的关爱。在毛主席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家庭和事业时,如何做出平衡和选择,如何在关爱家人的同时,又不偏袒,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
李敏作为毛主席的女儿,她所继承的不仅仅是一份物质的遗产,更是一种家风和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将继续激励着后来人,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毛主席与女儿李敏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亲情,懂得感恩,也要在工作中努力奋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份珍贵的父女情和特殊的遗产,将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