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秀才,有四个女儿,前三个女婿也都是秀才,只有四女婿是个江湖艺人。
这一年,老秀才六十大寿,四个女婿都去祝寿。老岳父和三个秀才女婿聊的很投机,就是和四女婿没缘分,三个大女婿也都看不起老四。酒席摆上后,老头说:“咱先作诗,再喝酒。”老四知道这是想为难他。常言说:街面上有杂货铺,艺人有杂货肚。
别看艺人没大学问,肚里杂七杂八的东西还真不少哩。女婿们请岳父出题,老头说:“诗的第一句说三个字头相同的字,第二句说三个偏旁相同的字,最后两句把前二句出现的六个字连起来,成为一个完整意思。”
大女婿说:“三字同头官宦家, 三字同旁绸缎纱, 要穿绸缎纱, 还得官宦家。” 二女婿接着说: “三字同头大丈夫, 三字同旁江海湖; 要闯江海湖, 还得大丈夫。” 三女婿接着说: “三字同头芙蓉花, 三字同旁妖娇娃; 要戴芙蓉花, 还得妖娇娃。” 四女婿最后说: “三字同头屎尿屁, 三字同旁讲论议; 您那讲论议, 都是屎尿屁。”
三个大女婿本想看老四的哈哈笑,没想到却让他戏耍了, 齐声对老岳父说:“你老人家刚才出的题太容易,咱爷五个都是学问人,应出个难点儿的题。
老头说:“这回作诗,第一句说两个字,每个字要指一物,二物的颜色要一样,两个字的偏旁要一样,第二句说一个字,这个字能分开变成两个相同的字;最后两句把上二句连起来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还要押韵。”
大女婿说:“鸭和鹅,哥字分开两个可;吃鸭也可,吃鹅也可。”
岳父一听,连忙说:“好!好!”四女婿说:“好是好,就是鸭和鹅不一样色。”老岳父解释说: “鹅是白的,白鸭子也有白色的,你大姐夫这样说也通。”
二女婿说:“水和酒,吕字分开两个口;这个口喝水,那个口喝酒。”
岳父听了说:“不错,不错。”四女婿说:“这个也有毛病,水是独体字,没有偏旁。”老岳父辩解说:”水字本身也算三点水,能通。”
三女婿接着说:“锡和铅,出字分开两座山;这座山上出锡,那座山上出铅。”
老头和大女婿二女婿都夸老三家做得好。
四女婿说:“比大姐夫和二姐夫说得强,只是锡和铅咱这里没有,要我说啊,就说咱屋里现成的东西。”客厅里挂着他岳父的画像,老四家指了指他岳父,又指了指画像说:“你和他,"屮屮”字分开两杆权;这杆权叉你,那杆杈叉他。”
三个女婿听了都说:“你这两回说得都不行,不文雅,对老人也不尊敬。咱再说比这更难的。”
老头又出题了:”这次,第一句要说一个中药名,第二句说个古人名,第三句说四书上的一句,第三句的头要接第二句的尾,最后说一首童谣,童谣的第一个字要接第三句的尾,通篇要押韵。”
大女婿说:“上山采茯苓, 下山遇孔明, 明察秋毫之末, 抹游转,抹游转, 你吃疙瘩我吃面。”
二女婿接着说: “上山采细辛, 下山遇伯温, 温古而知新, 新媳妇,掉葫芦, 开黄花,结萝卜。“
三女婿接上说: “上山采甘草, 下山遇果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头子,摸蚰子, 一摸摸了一裤裆,咬了老头一腚疮。”
该四女婿说了,他杂货肚里啥都有;就是没有四书上的一句,他岳父和三个姐夫也量准了这一点,一个劲催他说。他心里话:别得意,反正不能孬给你们。咋办呢?他眼皮一磕,有了主意,说:“我有个要求,想把童谣和四书上的一句颠倒一下次序再说。”
没等老头回答,三个大女婿都说:“行,你最后说四书上的一句也中。”他们心想:反正你不会,最后说也是说不上来。
万没想到老四家另有打算。四女婿说:“上山采茴香, 下山遇周仓, 周仓周,打罗舟。 罗舟罗,打称砣, 称砣称,打光腚, 光腚光,打周仓, 周昌周,打罗舟……
原来他唱的是罗圈谣,他翻来翻去说了半个时辰,还是没完没了。他岳父和三个大女婿等不得了,问:“你还有个完吗?”
四女婿回答说:“完?西瓜皮擦腚——没完的时候。只要你们不怕菜凉不怕挨饿,说到腊月底也完不了。”
以前听老年人讲,八年抗战时期,日本兵吃的伙食是猪肉炖粉条。
以前听老年人讲,八年抗战时期,日本兵他们吃的伙食是猪肉炖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