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都没点名,为啥网友自动对号入座?向太的那句“屎壳郎戴面罩”,看似随口一说,但你品,你细品,几个词精准得像投递地址,仿佛就差直接把“张兰”二字送上菜单!网友的脑补功力也绝了:事业失败、六十多岁、直播卖酸辣粉——这不就精准锚定了吗?于是乎,张兰从睡梦中直接被网友讨论送上热搜,还成了当天的“主角”。
3. 争议就是流量,直播酸辣粉是新风口?张兰应该给向太写一封感谢信,这场风波对她直播间的酸辣粉销售简直是“神助攻”。酸辣粉的销量数据可能比《一路繁花》的关注度还高。这年头,娱乐圈不流行拼作品了,谁能引发更多的争议,谁就是真正的“赢家”。酸辣粉的热汤里,是娱乐圈的真相。
5. 娱乐圈内卷升级:争议抢热度,作品靠边站《一路繁花》还没开播,热度已经被向太的一句话彻底劫走。无论是炒作还是无意,显然“外围争议”对作品本身的宣传意义已经大过了作品质量。这种模式很流行,随便找个话题点燃网友的情绪,剩下的热度就能顺势推到商业链条上。可是,这对作品长远发展,真的是好事吗?
7. 从“紫微星”到“酸辣粉代言人”,张兰凭什么?有人说张兰是“内娱的紫微星”,哪里有争议,哪里就有她。这样的评价其实不是贬低,而是恰恰说明了她的“抗争议能力”和“流量运作能力”。她不靠精心设计的人设,而是用一次次看似随机的事件,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流量密码。大S事件是这样,这次向太的发言也是这样。
到底是向太一句话无心插柳,还是张兰天生自带“流量吸附体质”?事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娱乐圈“规则”:作品质量靠后站,争议和流量排第一。但话说回来,张兰的酸辣粉能再红多久,热度降了之后,靠什么保持江湖地位?或许,这才是流量人物最大的命题作文。
蟑螂就怕没热度,这下好了,又蹭了[笑着哭]
向太这种人根本不应该出现在内地娱乐界,什么东西,总以为还是在香港无法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