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为官方法:为官之人,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路才不会走偏

客多文史啥 2025-03-18 05:48:20

从《曾国藩家书》中,深度讲解其为官之道。每日更新,欢迎关注!没有时间读曾国藩家书的朋友,一定要订阅哦!

为何有些官员最初很清廉,最终还是腐败了?

从曾国藩的为官方法来看,为官之人,只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路才不会走偏。

这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如果一个官员的心中,总是装着老百姓的时候,他所做的事情,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没有私欲的人,为官就不会出现偏差。

力所能及做一点好事,也是为了老百姓。曾国藩到底是如何做的呢?

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初三日,曾国藩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讲到如何救济灾民一事:

乡里凶年赈助之说,予曾与澄弟言之,若逢荒歉之年。为我办二十石谷,专周济本境数庙贫乏之人。自澄弟出京之后,予又思得一法,如朱子社仓之制,若能仿而行之,则更为可久。

我们翻译一下:

乡里灾年赈济饥民一事,我曾对澄弟讲过,如果遇到荒歉的年份,替我置办二十石谷子,专门周济本县内几个庙的贫困人。自从澄弟离开京城之后,我又想到了一个办法,象朱子的社仓之制,如果能效仿实行,则能更长久。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中,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的心中,对老百姓尤其是家乡的老百姓,是非常惦记的。

曾国藩为何想到要救济灾民呢?

一是社会动荡,老百姓生活艰苦,流离失所。

咸丰元年一月,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造反了,并打出旗号,要推翻清朝的统治。

清朝入关后,过了几百年的太平日子,现在突然有人要造反,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登基不久的咸丰皇帝,更是龙颜大怒,发誓要把谋反者碎尸万段。

在咸丰皇帝的命令下,清朝的各路大军向广西进发。可是,咸丰皇帝高估自己的实力,低估太平军的力量了,在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朝廷竟然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

受太平军的影响,各地的社会治安也陷入混乱中,加上各地的灾荒不断发生,老百姓生活十分艰苦,饿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是曾国藩虽然是朝廷大员,却也无法左右局面。

此时的曾国藩,是二品礼部侍郎,他虽然是朝廷大员,但面对老百姓的痛苦,却也无可奈何。

在军事上,清朝忌惮汉人掌握兵权,汉人官员在军事上几乎没有话语权,曾国藩虽然上了几道奏折,提出军事改革的主张,但都是不了了之。

从赈灾的角度来看,清朝财政空虚,已经几年没有进项了,为了广西剿匪,咸丰皇帝已经焦头烂额。

当然,并不是不赈灾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朝廷赈灾,都是先去最严重的地方,比如山东、河南的旱灾,朝廷就在积极想办法。但对于一些小范围的灾害,朝廷往往是交给地方官员办理。

清朝官场腐败,地方很多官员往往不会尽职尽责,对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冷漠。

曾国藩的地位虽然不低,但他并不能直接插手地方事务,要么得到皇帝的委派,作为钦差大臣到地方赈灾,要么被调到地方任职,成为总督或者巡抚。

既得不到皇帝的委派,也不能到地方任职,曾国藩面对地方的灾情,虽然着急,却也无可奈何。

不过,曾国藩却能为家乡的老百姓做一点事情。

按照曾国藩的想法,他是希望通过效仿朱子的方法,建立社仓,也就是曾国藩自己先捐一定的粮食储存在仓库中,等到灾年的时候,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借贷给需要的人,到了丰收的时候,加一定的利息收回来。

按照曾国藩的方法,可以劝一些大户也参与其中,这样的规模就会更大,可以有效缓解老百姓在灾年时饿饭的局面。

曾国藩为什么要带头做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他为官的诀窍:

一、自己作为朝廷大员,说话有分量,有影响力,信任度高。这样的优势,可以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

二、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为老百姓服务的行列中。作为官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起一个带头作用。

从曾国藩的行为来看,他虽然为老百姓做的事情并不大,却自始至终都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了。

心中装着老百姓的官员,在仕途上,一定不会走偏。这也是曾国藩为何能在官场上得以善始善终的原因。

更多内容,请关注《曾国藩心学》。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