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为官智慧:高官为何更容易落马?

客多文史啥 2025-04-20 05:58:37

曾国藩功高盖主,却能善始善终,得到朝廷的器重,这与他的为官智慧有很大的关系。

曾国藩经历了道光皇帝、咸丰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的统治,在统治者权位的更替中,有很多高级官员都未能走到最后。

比如道光时期的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咸丰时期的权臣肃顺,慈禧时期的两江总督何桂清等这些显赫一时的人物,最终都未能善始善终。

在仕途上,高官最容易落马。

一是风险大。高官权位重,承担的责任也大,稍有不慎,一个小小的决策,就有可能断送前程。

二是容易遭人嫉妒。权威越高,觊觎的人就越多,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从而给自己带来安全隐患。

曾国藩是大清王朝的高官,他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呢? 我们从曾国藩的一句经典名句中,就可以找到原因: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其意思是说:

天下的道理,是自满了就会招来损害,居高位而不知节制就会有悔恨,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向西偏斜,月亮满盈之后就会亏缺,这是极其正确而不可更改的道理啊。

曾国藩为官,有两点值得学习:

第一,无论做到多高的位置,无论手中的权力有多大,都要有自知之明。

曾国藩即使手握重兵,但他也没有丝毫自满的态度,对朝廷、对统治者毕恭毕敬,始终对他们忠心不二。

比如他消灭太平天国后,为了避免因为自己的功劳太大,引起朝廷的忌惮,毫不犹豫地将湘军裁撤。

这就是曾国藩有自知之明的地方,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提防手握重兵的大臣。曾国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忠心。

第二,做人要懂得“亏”“盈”的道理。

在曾国藩看来,无论谁,到了一定的高位后,就必定走下坡路,只有懂得“亏”“盈”规律,才能善始善终。

太平天国覆灭后,曾国藩封侯拜相,他的影响力、权力都达到巅峰,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

在曾国藩看来,仅仅是将湘军裁撤还远远不够。为了降低自己的权位,曾国藩多次上折,恳请朝廷收回自己的爵位。

慈禧太后是一个懂得权谋术的人,她即使想收回曾国藩的爵位,但也不想背上“兔死狗烹”的骂名,自然不会同意曾国藩的恳请。

曾国藩是如何将自己的名望和影响力降低的呢?那就是千方百计在工作中,引起朝廷的不满,比如在北上剿捻,以及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中,曾国藩都未能圆满完成,最终引起朝廷不满,让他的影响力得以降低。

曾国藩非常清楚,只要自己没有影响力了,朝廷也就放心了。而他自己也能善始善终。 很多高官不能圆满度过一生,都是因为私心作祟,不知“亏”“盈”的道理所致。

一直想“盈”,就必定会“亏”。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图片为配图,来源网络或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