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会褪去全身毛发,唯独留下了头发,腋毛和阴毛?

宇宙时空探索 2025-04-02 16:24:39

人类,被英国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称作 “裸猿”。

从浑身毛发到近乎裸露,人类在这一独特的演化进程中,为何选择褪去毛发?又为何保留了阴毛、腋毛与头发?

毛发主要由角质蛋白构成,极易分解,很难在漫长历史中留下痕迹。因此,科学家另辟蹊径,从与毛发紧密相关且能够延续或遗留下来的物质入手,基因便是关键线索。

20 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马克・斯托金从儿子带回的字条中获得灵感。

字条上,老师提醒学校有同学得了头虱,让大家多加小心。头虱寄生于人体,依赖人体体温和毛发存活,离开人体后很快就会死亡。这一特性让马克意识到,研究虱子的基因,或许能推断出人类毛发褪去的时间。

人类祖先曾浑身长满毛发,那时虱子可以在毛发间自由穿梭,各个部位的虱子基因交流频繁,基因大致相同。然而,如今人体上却存在阴虱、体虱和头虱三种虱子。

人类大部分毛发的褪去,就如同大片陆地沉入海底,只剩下零星的 “岛屿”。不同部位毛发上的虱子因地域隔离,开始独立演化,最终形成了不同物种。

体虱的出现与人类穿衣行为密切相关。

头虱逐渐演化出能够依附于衣服纤维的触角和爪,成功 “下海”,演变成体虱。通过对三种虱子基因的深入研究,借助 “分子生物钟”,科学家推算出头虱与阴虱大约在 120 万年前开始分化。这意味着,人类至少在 120 万年前就已开始褪去毛发。

根据现代进化论,120 万年前,人类祖先在非洲草原上生活。

放眼如今的非洲大草原,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全身覆盖毛发,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且同样生活在非洲的猩猩也不例外。

那么,人类为何如此特殊?

这其实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环境权衡利弊的结果。所有生物为了生存,都必须从外界摄取能量,同时向外辐射能量。

毛发具有保温作用,能减少热量散失,降低捕食频率,提高生存优势,这也是非洲草原动物身披 “毛大衣” 的原因。

但这种演化存在弊端。当生物体内热量过多时,散热能力差的物种无法迅速散热,就容易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多数时间都躲在树荫下避暑。散热能力欠佳,使得大多数动物只能进行短距离快速冲刺,难以长时间奔跑。

500 万年前,人类祖先以果实和树叶为食,生活在树上。由于板块运动引发气候变化,森林逐渐变成树稀草原,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它们既没有尖牙和利爪,无法瞬间捕杀猎物,便发展出耐力狩猎的方式。一些古老部落至今仍保留着这种狩猎方法:选定猎物后,持续跟踪、追赶,直到猎物因体内热量过高晕倒,再上前捕杀并肢解或带走。

在这场耐力的较量中,毛发变短并演化出高效的排汗散热能力,让人类在耐力狩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人类褪去大部分毛发,仅保留部分必要毛发,成为 “裸猿”。

人类起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这为人类褪毛提供了环境基础。

在东非的烈日下,人类在草原上追逐猎物,四肢运动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排汗系统散发。但头部运动相对较少,且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需要防止烈日暴晒和身体热量向上侵袭。

主流观点认为,头发之间形成的 “空洞” 能有效隔绝热量,防止大脑升温,这是头发得以保留的原因。

腋毛所处位置较为封闭,虽然不利于汗液排出,但此处汗腺发达。腋毛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部分科学家还认为,腋毛可以减少跑步时皮肤间的摩擦。

关于阴毛,一种观点认为,阴毛所在部位皮肤较为娇嫩,毛发可防止晒伤,在繁殖过程中还能起到防摩擦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阴毛是判断异性是否成熟、具备繁殖能力的信号。

在人类 “无毛” 的演化历程中,虽然需要散失更多热量,但也获得了从外界获取更多能量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存几率。

有毛与无毛,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哪种更适应环境,更有利于生存。这也是人类在相对弱小的情况下,找到的一条独特生存之路 。

0 阅读:1

宇宙时空探索

简介:用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