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味药+“甘草干姜汤”,方虽简单,切中病机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从蓉谈健康 2024-11-14 05:47:10

仲景甘草干姜汤运用一得

作者/胡学曾

甘草干姜汤源于仲景书,由炙甘草、干姜两药组成。

其所治的证候为脾胃虚寒、肺中虚冷所导致的恶寒、厥逆、烦躁吐逆、咽中干而不渴、遗溺、小便数、多涎沫、眩晕诸证。

笔者曾以此方加减运用于临床,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于后。

一、咳溺

患儿,男,10岁,学生。

患儿于81年9月中旬发热恶寒,咳嗽气促,曾接受抗菌素、解热药及清肺丸治疗,服后热虽退,惟咳嗽不己,咳即遗溺,夜间尿床(1~3次)倦怠欲睡。继服清肺丸近一个月,咳有增无减,于11月6日来诊。

患儿面色苍白,咳溺,痰稀量较多,小便频数,饮食尚可,大便正常,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右寸脉沉。

此乃久咳耗伤肺气,过服苦寒,损伤脾气,肺脾虚寒,膀胱失约而致溲频遗溺,此《金匮》上虚不能制下之故。

治宜温补脾肺,以制下元。拟甘草干姜汤加味:炙草10克,炮干姜6克,茯苓4克。

服药两剂,咳溺除,舌淡红苔白,脉沉弱较前有力,继用三剂而愈。

二、寒疝腹痛

患儿,女,五个半月。

患儿于十天前因衣着单薄外出感寒,斯后每日午后时有哭闹,短则2~3分钟,多则十几分钟,轻柔腹部则哭闹立止,无寒热,食乳少,大便日行3~4次。曾去就地诊治无效,遂于83年12月21日来诊。

患儿面白不泽,时而啼哭,哭闹时眉头紧皱,弯腰曲背,手足不温,每因喂乳而引发,得转失气或大便可安。时有呕吐,汗出腹中雷鸣,腹胀,便溏腥秽,小便清长,指纹淡红沉滞至命关,舌淡胖苔白滑。

此为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寒疝证。

《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按其证候表现,当以《金匮》附子粳米汤为治。

但虑小儿为纯阳之体,易虚易实,峻复其阳,恐生他变,故用甘草干姜汤加味:炙草10克,干姜6克,白蔻6克。两剂,频服,3~4小时服尽。

二剂而愈。

三、胃脘痛

患者,男,16岁,学生。

缘于久食生冷而致胃脘痛,每因感寒而发,时作时止,得热则舒,伴有腹胀欲呕,吐涎沫,心胸烦闷,眩晕,纳呆,溲清,便溏,舌淡红,苔白润,脉沉弦。

此为脾胃阳虚,寒饮内停,饮邪上泛而致。

宜温健脾胃,祛寒降逆,方用甘草干姜汤加味:炙草15克,干姜8克,半夏4克,服药两剂,诸证俱失,继用香砂养胃丸以善其后。

四、鼻衄

患者,女,27岁,农场工人。

鼻衄两天。患者于一周前因感冒而发热恶寒,咳痰不爽,渴不欲饮。经治虽愈,突作鼻衄,曾以凡士林纱条堵塞,并施以止血药物不效,急来求治。

患者面色㿠白,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言语低微,心悸汗出,鼻衄频作,头晕目眩,饮食乏味,二便尚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缘于失血过多,阴损及阳,阴虚不能摄血,而致衄血不止。

治宜温运中阳、益气止血,方用甘草干姜汤加味:炮姜10克,炙草18克,人参5克,荷叶10克。

服前药一剂,鼻衄立止。继以前方加丹参15克、生地20克、杭芍15克、当归15克,益气养血,以善其后。

五、按语

甘草干姜汤所主为脾肺虚寒所产生的病变,而其重点在于温复脾胃之阳。

阳气不足,寒积于中,或寒侵肝脉,气滞不行,阳气不达,可导致肢厥、胃脘痛、甚至寒疝腹痛、烦乱呕逆诸证。故温健脾胃之阳,使阳气四布,寒邪散解,诸证可愈。

脾胃居中属土,脾健土旺,以生肺金,则肺中虚冷得温而散,肺气通调,治节得行,咳嗽、遗溺、小便数得愈。此即治中以治上之意。

血证,属实热者居多。甘草干姜汤可用于吐、衄之属虚寒者。对于病程暂短,阴血暴失,阴损及阳,阳虚不能摄血而致出血不止者,亦可应用。

甘草干姜汤得理中汤之鲜,干姜性味辛温,温脾胃之阳以祛寒;炙草味甘,益脾阴以缓中。两药相伍,辛甘化阳,共奏温健脾阳之功。

然而,温复脾胃之阳,当用干姜,取其温中,守而不走;对于久咳,吐衄等证,则以炮姜为宜,取其沉降、收涩之力。视证遣药,以收良效。

该方可随证加减:

久嗽而肺气虚者,可酌加五味子、山萸肉等以收敛肺气;

脾虚饮停上逆者加白术、半夏等以蠲饮降逆;

中寒而寒凝气滞者,加白蔻、砂仁、川朴等药以行气散寒;

中阳不足而寒侵肝脉者,可酌加吴萸、乌药、青皮之类,以温肝行气止痛;

阳气虚,不能摄血而致出血不止者,加人参、荷叶之属,以益气升阳止血。

总之在实际运用中,只要辨证准确、药随证变、切中病机,就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中医书友会推荐搜索

甘草干姜汤

1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