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慕强心理。
1
曹操这个人虽然雄才大略,但内心残暴,他喜欢屠城。
在《三国志》中,曹操亲自下令屠城的次数是五次,分别是:
初平四年,屠徐州。
兴平元年,二屠徐州。
建安三年,屠彭城。
建安九年,屠邺城。
建安十二年,屠柳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曹操的部将也爱屠城。
曹魏集团的屠城次数多达十次。
一个爱屠城的统帅,只能用残暴来形容,这要是不残暴,那就不知这人间残暴为何物了。
屠城是个什么概念,士兵冲杀进去,无论男女老幼病残弱,一律杀干净,这就是没有人性。
没有人性的统帅自然不能得民心。
曹操屠城是史书记载,实有其事,而刘备却从未屠过城。
不仅不屠城,在逃命之时,宁可冒着被曹操追上的风险,也不愿抛弃自愿跟随他南逃的十多万百姓。
最终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的精兵追上,刘备不得已才抛弃家小和百姓逃命,倘若一开始刘备就抛弃百姓率精锐逃跑,也不至于老婆孩子都丢了。
曹操的个性和刘备迥然不同,但在爱民这一点上,曹操比不上刘备。
2
那么为什么曹操这么爱屠城?
应该与身份地位、生长环境有关。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就锦衣玉食、声色犬马,他没体会过底层百姓的生活凄苦,没有同理心,对百姓自然就没有同情心。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虽然是宗室后裔,但早已家道衰落,少年时不得不与母亲织席贩履为业。
刘备亲身体验过底层百姓的生活凄苦,对百姓的悲惨能感同身受,等到他一朝富贵,对百姓自然爱护有加。
像屠城这种干天和、损阴德的事情,刘备才不愿意干。
曹操自小是贵公子,底层百姓在他眼中就是草芥、蝼蚁,他没有生命诚可贵的概念,故而动不动就屠城,以显示其震慑力。
有人说曹操写过悲天悯人的诗歌,比如“白骨露於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说明曹操有爱民之心,并不是个冷血残忍之人。
文学作品历来就是夸大其词,算不得数。
而且,爱民得是别人评价,不能自己评价。
刘备仁爱是历史公认,曹操暴虐也是盖棺定论。
3
现代人之所以喜欢曹操,小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影视剧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小说和影视剧把曹操这个角色塑造的太过成功,一代奸雄被演绎的有血有肉,符合观众对曹操的心理期待。
而刘备就被塑造的有点窝囊,动不动就哭鼻子,一点都不爷们,这就影响了大众对刘备的认知。
现代人了解三国,主要还是通过小说及影视作品来了解,当“文学形象”过于生动的时候,就超越了“历史形象”。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基本上胜多败少,而刘备是胜少败多,曹操总是一副强者姿态,刘备则一直是弱者形象。
在这个争强好胜、胜者为王的时代,大家还是更喜欢强者,也就是所谓的慕强心理。
再一个原因,就是现代人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想象不出屠城是个什么概念,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屠城。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自然就不知道利害。
当棒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疼的。
假使我们现代人经历一次曹操的屠城,那对曹操就不可能有崇拜,有的只是诅咒。
因为古代尊刘贬曹是传统,现代的一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喜欢和传统观点唱反调,毕竟一般传统观点都是主流。当然也不是说传统观点就是对的,历史人物是很丰满的,绝不是一句话就能给说明白的,喜欢谁讨厌谁我觉得都正常,不过无脑黑曹操或者无脑黑刘备无脑黑丞相无脑黑关羽,连道理都不讲的那种人,看着就比较来气。
[得瑟]它们只是带入曹老板罢了,觉得被屠城的不会是自己而已。
刘备爱民这一点我要说一下,按照经济和人口这两个重要指标来看,刘备占领蜀中后,大肆征兵,受诸葛亮建议发行“直白钱”,导致后期诸葛亮这个“治理能手”后期捉襟见肘,曹操赤壁之败后,基本上不增兵,大多时候都是屯田,北方经济人口恢复了一部分,从这点看来,你觉得刘备爱民吗?虽然真实的历史已不可考,但你可以想想,作为一个普通人,穿越回三国,你愿意在有“英雄”的蜀国过着税务最高,劳役最重,世族嚣张程度最高,法度最严的生活,还是去一个“小人”的魏国过相对而言轻松点的生活呢?
刘备“仁德”“爱民”,哈哈,蜀汉时期是二十一兵,东吴和曹魏都是四十一兵,最搞笑的是什么知道吗,刘备的前任刘璋,那才是真正的爱民,占据蜀中,兵力少的可怜,于是请刘备帮忙防守,刘备于是就灭了刘璋,鸠占鹊巢,刘璋这个大蠢蛋为了所谓的不激化矛盾,不影响老百姓,投降了。 真的,说刘备“仁德”的人,我是不知道原来背信弃义还可以被吹捧,穷兵黩武还可以被说成善待百姓。 还有啊,刘备投靠刘表的时候,刘表让刘备镇守新野,刘备看见曹操来了,于是他放火烧了新野,老百姓无家可归只能被迫和刘备一起投奔刘表,结果老百姓死伤惨重,就这一段,还被各种演绎,各种吹,火烧新野变成了奇谋制胜,其实曹操的兵还没有到新野,半个曹魏的人都没有烧死,反而烧死了一大群不愿意离开的老百姓,裹挟老百姓一起逃跑变成保护老百姓不被曹操屠杀,事实上曹魏捡了一个被大火烧毁的新野后还搞建设,安抚人心,后来变成了曹魏在荆州的治所。
无他,不过是心理学上的认同感缺失焦虑症罢了!正常来说会关注?但又想博眼球,哪咋整?!那就只好反智反逻辑的当个跳梁小丑了呗![无奈摊手]
从小说《三国演义》里看,人到中年才理解曹操,妇人之仁就会被歹毒小人欺压到死。刘备确实爱民如子,但是刘皇叔养的傻儿子傻到让人大开眼界。诸葛亮为国事而鞠躬尽瘁,但是考虑到民生了嘛,多次对外征战,蜀汉大地精壮男人损失惨重。
不论是小说还是历史记载,刘备都是这个品行高尚的人物,就连他招募的人才都是品行高尚的,比如诸葛亮等人,曹操怎么看都是的小人,之所以洗白,原因就是现代人都已成功论英雄,道德沦丧呗
胡说八道一通没说到点子上,但从好人坏人忠臣反臣来说,刘备和曹操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忠臣谁是谁是反巨,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帝,刘备在汉帝还在位时就直接称帝了,谁是忠臣谁是乱巨谋反一目了然,曹操至少是个真小人,刘备就是个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曹操乃真小人,刘备绝对的伪君子!
刘备无论个人武艺还是带兵作战能力,都是一流的人才,要不到谁哪里都那么受欢迎和重视,演义为了突出仁义和诸葛亮的才智,没有写刘备的细节。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以前觉得曹老板的“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很自私,现在觉得是至理名言
不光诋毁刘备,还有诋毁诸葛亮,诋毁岳飞等这些从古至今大家都公认的人物,因为这样才能凸显他自己,就好比说突然有人站出来说车轱辘做成方的才更合适,然后在整出一堆自认为很有道理的证据,总结一句话,就是为了博人关注。还有一些就是键盘侠,纯键盘侠。
曹家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过了,而刘备就个人品行来说,比他们好多了!你就是说他伪装也好,作秀也罢!三国演义也是以三国志作为基本参考文献的,大方向上不会有错的!尊刘贬曹是有历史原因的!刘备更适合明代清代人的道德标准!而现今非要倒过来讲的所谓学者,无非是哗众取宠,商业热点而已
首先要确认这所谓的很多人,他们的信息来源是哪里?无非小说,戏曲,评书类,这本身就是带着正反派角色标签而来的,这只能证明教育的比较成功,和历史人物真正的属性没有太大关系
毕竟是想象,那肯定会把自己想象成上位者,就像很多吹杨坚的一样殊不知自己其实是去洛阳就食死半路上的灾民[得瑟]
比起虚伪不要脸,曹操比不过刘备,曹阿瞒起码是真性情的坏,而不是刘备那种装逼演戏的坏
刘备都是你们吹得很厉害,事实是他给曹操提鞋都不配!
现在流行给反派洗白,给正派抹黑,就一个理由,吃了犹太主子的狗粮,不努力扭曲中国人的认知,犹太主子会不高兴的[得瑟]
人善被人欺呗
因为是按史书上评的,不是按演义[呲牙笑]
说明好人比坏人好,坏人比好人坏,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了,去而代之的是谁能首先突破人的下限谁就是光荣的成功者,谁固守着作人的原则谁就只能是鲁迅的弟弟。
徐州和彭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吗?
项羽屠城不一样有人说他英雄
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抵制这套 因为爽
看来作者对古代屠城不太了解,屠城屠的是抵抗力量,在三国那个时代,能抵抗的都是世家私兵,普通老百姓虽穷却不傻,反正换谁统治他们都得交税,新来的说不定税更少点,所以平民是不会去抵抗的,士兵也不傻,都只会聚众去抢富豪之家,顶多个别急色的强上了百姓妻女,但在三国那时代,活着都艰难,尊严什么的是对体面人而言,对老百姓是不存在的,人都麻木了还会去在乎这个?这也就是为什么明知道当兵死亡率高依然有人,起码不用担心战死在沙场之前某天饿死,还有机会无罪去抢劫和强奸,
别逗了,良禽择木而栖,如果曹操真的是残暴猜疑之主,哪来那么多能人投靠
批判曹贼,理解曹贼,再到成为曹贼[呲牙笑]
都是电视剧,真假谁知道
人肉干,挖祖坟,屠城,玩人妻,都是曹操那边干的事,曹操可太好了,有能耐不假,人是真不行
三屠徐州确实很不对,估摸那会儿曹操气量还不行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屠邺城不清楚,屠柳城则屠的好!柳城都是些什么人?异族聚居地!对异族多屠几次也不至于汉胡人口比例越来越小,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理解就有问题,按这么理解爱民如子,那就没有扩张,打战会死人,没有徭役,徭役也会死人,以古代那情况,这就是等死的状态。小编理解的爱民如子和三体里选择程心有什么区别,利在当代,罪在千秋。我记得以前金庸就反对过砸锅卖铁也要搞出原子弹的行为,从现在情况来看,你觉得谁对?
打仗不屠城怎么赢,很多怕死的守将看到敌人来了都弃城跑了,就怕被屠城,等于白赚一个城
时代不同了 这个时代已经不讲究仁义了 现在是利益为主
啊对对对,曹操天天屠城,那么曹操管制下有多少城镇和人口?刘备仁德爱民,他管制下有多少城镇和人口?数据对比又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