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有气势的古诗,虽然冷门,却大气磅礴,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诗词人柳月青 2025-04-03 15:34:38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乏那些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佳作。

本文将带领读者领略十首最具气势的古诗,它们或描绘壮丽山河,或抒发豪情壮志,每一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古人那份超越时空的豪情与气魄。

一、贾岛《剑客》

• 原诗:

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 写作背景:

贾岛是唐代的诗人,有诗囚之名,来源于他写诗十分刻苦认真。比如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就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自然是夸张说法,但他吟诗常常煞费苦心却真有其事。

不过早年的贾岛倒也潇洒随性,他曾出家为僧,后来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他感怀自己的怀才不遇,便借写剑客来抒发自己渴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心情。

• 深度赏析:

前两句写得非常有气势。

“十年磨一剑”,强调长时间的磨砺,可见剑客对剑的用心与执着,暗示诗人自己多年来刻苦学习、修炼本领。“霜刃未曾试”,剑刃如霜,寒光凛冽,却还未试过锋芒,表明诗人虽有才华,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

后两句更是一吐为快。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直抒胸臆,展现出剑客的豪爽与正义,渴望用手中的剑去铲奸除恶,也体现了诗人愿意为正义挺身而出的决心。

二、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 原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写作背景:

诗仙李白是盛世大唐最为闪耀的星,他的一生渴望入仕,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却历经坎坷,四处漂泊。他把所有的豪情壮志与意难平,都写进了诗歌里,成为了后人敬仰的经典。

他的笔下有许多气势磅礴的诗句,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这首《塞下曲》则是一首边塞诗。边疆战事频繁,李白也渴望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此诗反映了当时的边塞生活和战士们的爱国情怀。

• 深度赏析:

前四句写景。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描绘出天山五月仍大雪纷飞、寒冷异常的景象,突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写环境的恶劣。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后四句从叙事转抒情。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对仗工整,写出了战士们白天随鼓声作战,夜晚抱着马鞍休息的紧张军旅生活。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直接表达出战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三、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 原诗: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写作背景: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他的诗风独特,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奇丽。不过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位天才,才华横溢的李贺因为“避父讳”无法参加科举,后来经宗人推荐,考核后,才得一九品官,才华无法施展,最终年仅27岁便英年早逝。

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回家,面对藩镇割据,国家分裂,心忧天下,他也渴望能为国家效力,写下了《南园》组诗。

• 逐句赏析:

前两句是千古名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身为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自己渴望从军杀敌,收复失地的愿望。

后两句则有发牢骚之意。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通过对比,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书生难以建立功勋,而从军征战才是男儿实现抱负的途径,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四、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 原诗:

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写作背景:

杜甫被称为“诗圣”,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故而他的诗也被成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十分坎坷,虽然身为官二代,却没有得到荫庇,科考未中,未能实现报销国家的愿望。安史之乱后,他长期流落西南,生活困顿。尽管如此,他的一生依然有豪情万丈。

这首是针对当时文坛上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杜甫借此表达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点,足见其心中的大志。

• 深度赏析:

前两句是对初唐四杰诗风的评判。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指出初唐四杰的诗文在当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位,而那些浅薄的人却对他们讥笑不止。

后两句则写得大气磅礴。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人以坚定的语气表明,即使那些诋毁者身败名裂,初唐四杰的诗文也会像江河一样万古流芳,展现出诗人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对经典作品的坚定信心。

五、杜牧《题乌江亭》

• 原诗: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写作背景:

杜牧诗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成就直追李白杜甫,故而他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他生活的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如此大环境中,也使得他的诗有了时代的痕迹。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一是香艳的,"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

这首诗中,他借古讽今,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发出了豪迈的感慨。

• 深度赏析:

前两句是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判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他理性地看待战争的胜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应该具备忍辱负重的胸怀。

后两句则是对历史事件的假设性推想。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设想项羽如果能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能够卷土重来,表达了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六、贯休《献钱尚父》

• 原诗:

献钱尚父

唐.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 写作背景:

贯休是一位僧人,7岁出家,一生游历多地,以诗名世,多讥切时事。

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古诗。唐末风云变幻,贯休因避黄巢之乱,来到越地,将此诗献给吴越王钱镠以求晋见。钱镠一见此诗,大加叹赏,但是嫌"一剑霜寒十四州"一句不够气势,没法体现他的远大志向,让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考虑见他。

贯休听说后吟诗四句回他,吟罢飘然入蜀,杳无音讯。这四句诗是:

“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诗中体现了自己宁折不弯的气节。

• 深度赏析:

诗中最有气势的当属颔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意思是: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一把利剑横扫两浙十四州。

前句描绘出吴越王钱鏐的奢华生活和广纳贤才的气度,后句则展现出吴越国的军事力量和统治的威严,对仗工整,气势不凡。

七、黄巢《不第后赋菊》

• 原诗: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写作背景: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唐王朝以沉重打击。

不过早年的黄巢也是一位寒窗苦读的书生,也与大部分读书人一样,历经艰辛入京赶考。奈何腐朽的唐王朝无法接受这位心怀大志的有识青年——+黄巢也经历了无可奈何的科考落第。

科举不第后,面对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他借咏菊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对未来的憧憬。

• 深度赏析:

这是一首咏菊花的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待到”二字写的是菊花开放的时机,这样也表现出诗人对时机的期待。“我花开后百花杀”表面写菊花的高洁,实则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对腐朽王朝的冲击。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描绘出菊花盛开时香气冲天、遍地金黄的壮丽景象,象征着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力量和胜利的前景,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

八、李清照《夏日绝句》

• 原诗: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写作背景:

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一生也颇为传奇。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安稳度日,词风温婉,写了许多著名的婉约词,比“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随着靖康之变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李清照也随着皇室南下,生活颠沛流离,十分凄苦。这些惨痛的变故,也使得她的词风由前期的清新明快转为后期的沉郁悲伤。

女词人的了不起之处,便在于她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面对丈夫赵明诚临阵脱逃,李清照十分不齿,于是在过乌江时有感而发,写下这篇名作。

• 深度赏析:

女词人借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之事发出感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英雄的崇拜和向往,尽显豪迈气概。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古讽今,批判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气节。

九、朱元璋《庐山诗》

• 原诗:

庐山诗

明.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 写作背景: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却胸有大志。他历经磨难,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成为开国皇帝。

建立明朝后,他以帝王之姿游览庐山,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 深度赏析:

整首诗读来气势磅礴。

前四句描绘出庐山的悠久历史和自然风光,气势恢宏,恰似一幅大型山水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在这幅画里,有庐山的竹影,有云遮雾绕的高峰,有长江万里流,还有高悬在空中的金黄色月亮。

后四句则是他统一天下的决心和信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彰显出明朝的广阔疆域和强大国力,以及帝王的霸气,展现出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雄才大略和豪迈气概。

十、袁枚《绝命词》

• 原诗:

绝命词

清.袁枚

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过通州。

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 写作背景:

袁枚清代中叶著名诗人,出身书香门第,一生追求自由生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性灵说。

袁枚的一生十分随性,24岁中进士,33岁就选择了辞官,有人要学汉人作诗,有人要学唐人作诗,但袁枚却说,他只学自己。他自创“性灵派”,强调一字一句都要发自肺腑,不问对仗和出典,不要惺惺作态,只问生命和心灵,直接开了近代文学的先河。

临终前,他回顾一生,写下了这首诗,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

• 深度赏析:

“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不屑和对人生苦难的担当,体现出一种豪迈洒脱的气概。

“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表明诗人坚守气节,不接受他人的施舍,对那些诋毁自己的人不屑一顾,展现出诗人的傲骨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1 阅读:39
评论列表
  • 2025-04-03 18:42

    王维《老将行》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