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委让陈奇涵自己填军衔,他写下中将,最终被授予什么?

流水映月光 2024-12-13 17:46:05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 言

1955年,在评定军衔的时候,陈奇涵居然收到一张申报表,让他自己填写,申报军衔。

要知道,这是我国第一次授衔,其他人的军衔都是由中央定下,而他却是例外、

他拿到表格后,在军衔栏里填了一个“中将”,并在申报军衔表上这样写道: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的高低得失已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可中央似乎并不赞同陈奇涵的军衔。那陈奇涵最终被授予了什么呢?

弃笔从戎展壮志

陈奇涵,1897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坝南村,1909年就读于兴国北汇小学,后在赣州府中学堂深造。

那时中华大地上,军阀混战,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陈奇涵意识到单靠念书无法改变国家现状,毅然决定弃笔从戎,从学堂毕业后加入了军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

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军校文化课考试,却因体重只有80斤,在体检时差点被淘汰。

但他凭借顽强的精神和从军的信念,打动了考官,被破格录取。

在讲武堂毕业后,陈奇涵先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南征北战,参加不少反对北洋军阀的战役,做到了赣军营长。

1925年,陈奇涵进入黄埔军校,从排长、连长,做到了少校中队长兼军事教官。

这样的经历,在我国一众开国将领中少见,不少开国将领出身黄埔,但多数都是学生,只有4人是军事教官,陈奇涵便在其列,足见其资历之深。当时,林彪、张灵甫、胡宗南和王耀武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在黄埔军校期间,他每逢周日便去东皋大道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毛主席、周总理、肖楚女、恽代英等同志的各项专题报告,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

1925年2月,经陈赓、许继慎介绍,陈奇涵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蒋介石操纵国民党高层通过“整理党务案”,要求校内跨党的中共党员选定唯一党籍。

陈奇涵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毅然舍弃国民党的优厚待遇,声明退出国民党,投身共产党,脱掉皮鞋,穿上草鞋。

他曾在自传中写道:

“这个时期,是我一生中的转折点,从旧军队生活走上了为民众解放而奋斗的光明大道。以后,我在这条道路上从未退缩过。”

革命岁月立战功

1926年夏,陈奇涵奉党的指示,带领一批赣籍共产党员学生返回江西,致力于组织建立赣州各县共产党组织,传播革命火种。

1927年春,朱德在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并诚挚邀请陈奇涵出任参谋长,负责主持日常事务。这所军官教育团日后成为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向陈奇涵抛出了橄榄枝,许以高官厚禄,力邀他担任侍从室主任。然而,陈奇涵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谢绝,坚定地选择了朱德的邀请,毅然奔赴南昌。

南昌起义时,陈奇涵率领军官教育团全体官兵,担负起保卫朱德、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同志的重要责任。

起义失败后,陈奇涵与部队走散,返回家乡兴国,并召开“羊山会议”,领导全县农民开展“五抗斗争”,继续投身到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革命武装工作中。

但陈奇涵毫不畏惧,继续领导赣南各县农民运动,创建赣南红军第25纵队,为毛主席和朱德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建立了落脚点。

1929年,当毛泽东、朱德从井冈山来到赣南开展工作时,对陈奇涵的工作提出了表扬。得益于赣南良好的革命基础,中央苏区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在党的九大会议上,毛泽东赞扬陈奇涵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在中央苏区那时候,陈奇涵先后当赣南特委军事部长、赣西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这些职务。

那时候,红三军军长是黄公略,红一军团军团长是林彪,政委是聂荣臻,政治部主任是罗荣桓;江西军区司令员是陈毅,政委是李富春。

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统一领导下,陈奇涵帮着他们指挥所属部队打反 “围剿” 战争,在第四次反 “围剿” 的时候还受了重伤。

1934年10月,陈奇涵跟着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后,他先后当陕甘支队随营学校校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参与指挥红十五军团的东征和西征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陈奇涵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统率5个团的兵力,保卫黄河,守卫陕甘宁边区的东北大门。后来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防空司令。

在对日作战中,陈奇涵总结出了“半渡而击”和“主动出击”的战法,狠狠打击了日寇。

在两年的保卫战中,陈奇涵带领部队大小战斗78次,打退了敌人23次进攻,迫使敌人放弃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解放战争期间,陈奇涵去了东北战场。辽沈战役结束,他担任东北军区参谋长。四野大军南下,陈奇涵回到了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家乡江西,担任江西军区司令员。

高风亮节传后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以统一管理全军的军事审判工作。

鉴于陈奇涵资历深厚、威望卓著,且清廉正直、精通军法,1955年,毛主席亲自任命他为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这一年,正值大授衔之际,陈奇涵在申报军衔时,主动请求授予中将军衔。然而,军委领导对此并不认同,认为从编制和资历来看,军事法院院长理应授予上将军衔,而陈奇涵的革命经历和贡献也完全符合这一标准。

毛主席没有同意陈奇涵自报的中将军衔。在授衔之前,毛主席还特意派遣汪东兴前往陈奇涵家中探望,代表毛主席向他表示慰问。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对陈奇涵将军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陈奇涵将军屡立战功,却始终保持谦逊的美德。当面临授衔时,他只写下中将军衔,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他不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

最终,中央军委授予他上将军衔,这不仅是对他革命资历和卓越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高尚品德的褒奖。

陈奇涵将军一生高风亮节,不仅在革命岁月中屡立战功,在对待亲友和个人生活上也尽显高尚品德。

1954年,陈奇涵在担任军事法庭庭长期间,难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江西兴国。

他回来前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计划,当他乘坐的黄色军用吉普车驶入坝南村后,便决定下车步行。

在侄子陈毓街的带领下,陈奇涵从车上走了下来。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认出了他,飞奔回村里向乡亲们报告这一好消息。

乡亲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来到村头迎接。

小孩亲切地称呼他,大人尊称他为“哥”,陈奇涵一边点头答应,一边吩咐工作人员给大家发糖果,场面十分温馨。

看到门脑上那条被烧黑的门梁,陈奇涵感慨万分,回忆起当年敌人放火烧屋的情景。

有乡亲提到祠堂里他早年写的革命对联还保存完好,陈奇涵前去查看,看到那副隶书对联,往事涌上心头。他感慨如今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好时候,任重而道远。

当推开门见到前妻王建德时,王建德拿出一双精心制作的布鞋,这双鞋她等了陈奇涵20年。

陈奇涵穿上后很合脚,王建德的深情让他心中也满是感慨。

1957年,60岁的陈奇涵主动申请离休,过起了朴实低调的生活。

他以身作则,为家人树立了榜样。当家乡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倾囊相助,展现出对家乡的深厚情谊。

陈奇涵坚决不允许家人搞特殊化。

有干部建议他给侄儿陈毓华安排一份更好的工作,陈奇涵果断拒绝,他认为侄子有手艺,在宾馆做炊事员很合适,不能因为自己是将军就让亲友受到特殊照顾。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参考资料:

陕西党建网:陈奇涵将军的初心和风范

宜春市档案馆:投笔从戎报国心 赣水滔滔排浊浪--陈奇涵将军脱离国民党始末

祖国网:蒋介石曾给他写信赐官,被他婉言谢绝,建国后成开国上将

柳州政法:民解放军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军法上将

兴国县妇女联合会:兴国县入选《赣南家风故事》作品展(二):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陈奇涵将军家风

《党史文苑》,2007年.11期,刘勉钰,《军法上将陈奇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