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代,可能你比他还疯

骖驭鹤归 2025-01-21 20:47:01

穷困潦倒 寒窗苦读

范进生于明朝成化年间,是江南水乡一位普通的贫寒书生。他的家境并不宽裕,住在一间破旧的茅屋里,连日常的温饱都难以保证。

为了改变命运,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科举考试上。每天起早贪黑,手不释卷,就是为了能在考场上一展才华。

他的岳父是当地有名的屠户,靠杀猪为生,在当地颇有威望。对于这个穷酸女婿,岳父从不掩饰自己的轻视与鄙夷。

范进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一件破旧的长衫,补了又补,却依然遮不住贫寒。他常常为了省下一顿饭钱,宁愿饿着肚子去街上溜达。

邻里们看他这副落魄相,也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有时在街上遇见,也只是冷眼相对,连个招呼都懒得打。

范进虽然穷,但求学的意志却从未动摇。二十年来,他参加了整整十九次乡试,可每次都名落孙山。

在这漫长的备考岁月里,范进不得不靠帮人写状纸、教书来维持生计。为了讨好地方官员,他甚至不惜放下读书人的傲骨,整日在各家门口点头哈腰。

岳父的羞辱,邻里的冷眼,还有生活的窘迫,都没能让范进放弃科举。在他看来,只要能考取功名,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逢考试放榜,范进都会早早守在告示牌前。看着别人高中时的欢呼雀跃,他只能默默低头离开,继续回到自己的破茅屋中。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二十年,范进的鬓角已经开始泛白。在外人看来,他的科举之路早已无望,可他依然坚持着,日复一日地在书房中挑灯夜读。

这一年,范进又一次参加了乡试。和往常一样,他认真地写着八股文,期待着能有一个好成绩。这一次,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范进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古代寒门学子的艰辛。在科举制度下,读书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也是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都和范进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圣贤书,只为了能在功名场上搏出一个前程。

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苦,但范进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深知,在封建社会里,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实现阶层的跨越,获得应有的尊重。

每天清晨,范进都会早早起床,开始新一天的读书生活。即使寒窗冷雨,即使饥肠辘辘,他依然坚持着,期待着能有金榜题名的那一天。

名落孙山 一朝中举 发疯

放榜这天,天还没亮,街上就已经挤满了等待结果的考生。范进也混在人群里,但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骚动,邻居陈老三快步跑过来,一把拽住范进的胳膊。陈老三激动地说:"老范,中了,你中了,你这次真的中了。"

范进一开始并不相信这个消息,他甚至以为陈老三在戏弄他。毕竟二十年来,每次放榜他都是失望而归。

在众人的簇拥下,范进挤到告示牌前,当他看到榜上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时,整个人突然愣住了。范进站在原地,双眼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的名字,一动不动。

周围的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有人看到范进的异常,连忙上前搀扶。可范进却突然仰面朝天,大笑起来。

他笑得太过用力,以至于整个人都开始发抖。突然,范进的眼睛一翻,直接倒在了地上。

消息很快传到了范进家,他的妻子和女儿赶紧请来了郎中。郎中诊脉后说,这是喜极攻心,血气上涌导致的。

范进躺在床上,嘴里不停地说着胡话。一会儿说自己是朝廷命官,一会儿又说要升堂办案。

郎中无可奈何,只能建议找范进的岳父胡屠户来想办法。这个在镇上颇有威望的屠户,向来看不起这个穷酸女婿。

胡屠户闻讯赶来,看到范进这副疯癫的样子,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抬手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范进直接晕了过去。

这一掌的威力确实不小,等范进再次醒来时,神智已经恢复了正常。胡屠户却吓得直跪在地,连连磕头求饶。

他不停地说着:"老爷饶命,小人该死,不知道老爷已经中了举。"从这一刻起,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这件事在镇上传为笑谈,人们都说范进疯得不冤。二十年寒窗,五十岁才中举,这份喜悦足以让任何人失去理智。

范进中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镇上大摆宴席。当年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现在都争先恐后地来巴结他。

连平日里最瞧不起他的张乡绅,也亲自登门道贺。不仅送来了丰厚的贺礼,还主动提出要资助范进继续参加会试。

范进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每天都有人登门拜访。那些曾经对他不理不睬的街坊邻居,现在见了他都要恭恭敬敬地喊一声"老爷"。

家里的境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添了两个丫鬟,请了一个管家,还雇了几个长工。这些在以前,都是范进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就连范进穿的衣服也换了新的。不再是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破长衫,而是整整齐齐的绫罗绸缎。

举人风光 如今在手 显赫

在明朝成化年间,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对于范进这样的穷酸秀才来说,中举意味着身份地位的彻底转变。

举人在当时可以说是"半个官",他们不仅享有免除徭役的特权,还能穿着绸缎衣服,戴着乌纱帽。在地方上,就连知县见了举人也要以礼相待。

范进中举后的第一个变化就体现在穿着上。他换下了那身褴褛的布衣,穿上了缎面长袍。腰间还系了一根绣花腰带,走路时显得格外神气。

按照明朝的规定,举人可以参加廷试,一旦考中进士就能入仕为官。范进经过一番准备,决定继续向上攀登。

当时的政策规定,举人除了继续考试外,还可以选择到地方任职。范进考虑再三,决定先谋个一官半职,改善家中境况。

通过地方官员的引荐,范进被任命为当地的教谕。这个职位虽然不大,但也让他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在任教谕期间,范进开始结交当地的权贵。他经常参加各种文会诗社,和其他举人、进士来往密切。

他家中的陈设也变得讲究起来。新添置了几件紫檀家具,还在院子里种上了名贵的花草。那些当年看不起他的邻居,现在都羡慕得很。

每逢节庆,范进都要摆上几桌酒席,请街坊邻居来家里吃饭。席间必定要谈谈朝廷大事,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他的岳父胡屠户也跟着沾光,在市场上杀猪时都能多要几文钱。人们都说,这是举人老爷的亲家,自然与众不同。

为了巩固地位,范进开始为当地的学子补习功课。那些富户人家都争相把孩子送到他家里读书,就为了能攀上这门关系。

范进的女儿也因为父亲的功名而身价倍增。那些原本看不上他家的人家,现在都托人来说亲。

举人的身份让范进在镇上有了很大的话语权。遇到邻里纠纷,人们都愿意请他出面调解。

他家的门槛被踏高了几分,每天都有人来拜访。有求办事的,有讨教学问的,也有单纯来套近乎的。

范进把自己的书房收拾得很整齐,墙上挂着"学而优则仕"的匾额。这是他特意请人题写的,用来彰显自己的功名。

在镇上的公共场合,范进总是昂首挺胸,走路带风。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富户见了他,也要主动打招呼。

当地的县令还专门请范进去衙门做客,请教他科举考试的经验。范进对此感到十分受用,觉得自己终于熬出头了。

就连他家的仆人在街上也倨傲了许多,见人就说:"我们家老爷可是举人老爷。"这话说得别人都不敢惹他们。

这样的好日子,是范进做梦都想不到的。从一个穷酸秀才到受人尊敬的举人老爷,这种身份的转变让他觉得之前的苦都是值得的。

中央御史 显赫一时 风华

范进中举后没有停下脚步,他开始为参加会试做准备。在地方官员的支持下,他顺利进京赶考。

这一次,范进的运气依然不错。他成功通过会试,成为贡士,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范进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被录取为进士。

在吏部的分发中,范进被任命为御史,这是一个七品的京官。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权力却不小。

他们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就连王公大臣也不能例外。范进从一个乡下穷秀才,摇身一变成为了朝廷重臣。

在京城做官期间,范进结识了不少权贵。其中一位名叫周进的大臣对他特别照顾,经常指点他为官之道。

有了周进的提携,范进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他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写的奏折也常常得到皇帝的嘉奖。

几年后,范进被擢升为山东学道。这个职位主要负责管理山东地区的教育和科举事务。

作为学道,范进开始主持科举考试。想到自己当年苦读的经历,他对考生格外关照,常常给寒门学子机会。

山东任上的政绩让范进声名鹊起。朝廷看重他的才能,决定调他回京城,担任通政使司的通政使。

通政使是正四品的高官,负责整理各地奏报,向皇帝呈递重要文书。这个位置让范进离权力中枢更近了一步。

回到京城后,范进的日子过得非常舒适。他在城里买了一处宅院,雇了十几个仆人伺候。

每天早朝完毕,他都要在书房里处理公务。遇到重要的奏章,他都要仔细阅读,做好批注。

闲暇时,范进也会写写诗词,和其他官员切磋学问。他的诗作在京城文坛小有名气,常有人登门求字。

范进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家族。他的子孙后代都因为他的功名而受益,在当地颇有声望。

这段传奇经历被写入了《儒林外史》,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从一个被人嘲笑的穷书生,到位居朝廷要职的通政使,范进用二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惊人的逆袭。

如果把范进的官职放到现代,御史相当于中央纪委的处长,通政使则堪比正厅级干部。这样的升迁速度,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罕见。

范进的故事也印证了那句古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的经历成为了无数寒门学子的励志典范。

到了晚年,范进选择致仕还乡。他带着一生的功名利禄,回到了家乡广东。这一次回乡,再也不是那个寒酸的秀才,而是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

31 阅读:29890
评论列表
  • 2025-03-02 17:47

    当时举人应该比现在清华北大还难考上[呲牙笑]

    王昭君 回复:
    一个省就几十名,肯定比清华北大难多了。
  • 远方 14
    2025-02-05 10:23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polo1981 回复:
    好一个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朝成名天下知啊
  • 2025-03-16 19:53

    都说穷秀才、穷秀才,但是在封建社会一个县也就录取二三十个秀才,可想而知中举有多难

  • 2025-03-29 15:31

    相信的就是傻逼

  • 2025-01-30 20:43

  • 一个县的教谕,不是等同现在的教育局长,而是分管教育的副县长。

  • 2025-02-10 20:34

    我怀疑你在胡诌,放榜那天范进抱下蛋的母鸡在集上卖,根本没去看榜,是报喜的人到他茅草屋了,邻居去集上叫他。他中举后没有做官,直接去考进士了,还中了。

  • 2025-03-22 00:38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2025-02-04 20:10

    不错!

  • 2025-03-18 00:27

    以前,听人说某件事多难,多难,总拿范进中举这事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