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雷军担任金山总经理刚好一年。
那时候一款正版软件三位数,但一款盗版光碟只要十几二十块,连微软都没办法,天天打官司也阻止不了盗版盛行。雷军发起“ 红色正版风暴 ”行动,一出手便直接将原本168元的金山词霸与金山快译,一口气降到了28元。
两个月后,软件盗版商基本全军覆灭,软件江湖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010年,年过40岁,账上躺着冰冷40亿的雷军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宣布进入手机行业。
当时智能手机价格都是四五千元,大家买不起,就给了山寨手机泛滥的机会。2011年,小米发布第一台手机,把性价比卷到极致,只卖1999,全场持续30多秒的掌声、尖叫声,22小时卖出30万台。
小米手机1的发布消灭了山寨手机,让中国智能手机真正进入了平民时代。
同样的故事再次上演,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发布,保时捷的造型,对标特斯拉model3的配置,雷军公布新车定价21.59万元,27分钟下定5万台,24小时88898台,问界25天的销量小米用了27分钟。
罗永浩发微博说:手机之后,小米很可能在大众消费车市场上重新上演良币驱逐劣币的史诗性一幕。
从软件到手机,再到汽车,这样看来,雷军的每次出手似乎都为颠覆行业而来。
但中国的汽车市场格局这么容易就能被改变了吗?
汽车制造,融合了无数高精尖技术的领域,要比做软件、手机复杂几百倍,亲历三年造车,雷军应该深知这其中的复杂与困难,这次要想颠覆行业并不容易。
雷军式营销的胜利
目前看来,小米SU7的成功是一次全场景的营销的狂欢和胜利。
从三年前雷军宣布造车开始, 就引起一波热潮,都说小米要造一辆年轻人都买得起的车,就像当年的小米手机。
如此期待三年,也许是为了降低大家在价格上的预期,又或许是为了为今天的引爆做铺垫,去年年底小米就做了一场技术发布会,关键点主要就是汽车外形媲美保时捷,性能领先,技术领先,但没有公布价格。
这场技术发布会之后便引起一波猜测小米汽车价格的讨论,热度之下,雷军表示:确实有点贵,但会“贵得有理由”。不会是9.9万、不会是14.9万、不会是19.9万。最终定价,我们将于小米SU7正式发布会上公布。
可谓是把饥饿营销玩到了极致。
到3月28日发布会,发布会还没有开始,一张车圈大佬们的合照就流传开了,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顺丰创始人王卫、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等悉数到场,集齐了车圈的半壁江山。
发布会上,直播镜头也时不时切到台下李斌、何小鹏、李想身上,为后续的表情包刷屏提供了传播素材。
小米SU7 9种配色,外形致敬保时捷,性能对标特斯拉,最后一对比,大部分参数还要优于特斯拉,此外,智能生态联动打造“人车家全生态”,遮阳、手机支架、雨伞收纳这些小细节的设计也被雷军拿出来着重讲解。
两个小时发布会,大家对价格好奇也到了顶点,最后雷军公布小米SU7要比特斯拉model3还要便宜3万时,全场沸腾,“雷神”已成。
发布会结束,大家开始激情下单,4分钟破万,27分钟破5w,半个小时就卖了100多亿,微博热搜里有12条都是有关小米汽车的。
次日小米股价直接狂涨超过10%,各大媒体视频平台更是各种测评讨论,雷军的身高、小米的周边都成了讨论的焦点,保时捷、红米等造梗的段子也层出不穷。不是9万9的代步车买不起,而是21.59万的“保时米”更有性价比。
目前,小米SU7还没有开始正式交付,真正的产品实力,产品体验现在下结论还尚早,但从营销层面来看,小米SU7是大获全胜。
被逼造车,雷军实力几何
“造车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这是发布会最后雷军说的话。
如果只看表面,会觉得雷军是一个纯粹的追梦者。但当初决定造车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早几年新能源赛道如火如荼时,在一次央视采访中被问到会不会进军进军新能源,雷军表示对造车是非常抗拒的,因为他认为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聚焦一个领域,那时候小米的手机业务正蒸蒸日上,目标是要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一。
但到了2021,美国官方将中国公司小米列入“与中国军方有关的中国企业”制裁名单,公司不得不召开董事会商讨对策。会议上聊到了如果制裁加剧,小米造不了手机了,小米能造什么?有人提出了造车的建议。
于是公司筹备了一个小组进行市场调研,小米集团副总裁林世伟事后回忆说,雷军是抱着‘小米不做汽车’的心态去做调研的,但是调研一圈后他们得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如果不做汽车的话,未来不仅手机会卖不动,小米这家公司也将泯然众人。
就这样,雷军不得不决定造车。
三年时间,成立公司,收购相关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建工厂,研发产品,直到发布小米SU7。
图源一查就有网《2024 年小米汽车产业链分析 及新品上市 全景洞察报告》
决定造车之前,雷军都是以投资人的身份参与这个行业,早在 2015、2017 年就分别参与小鹏、蔚来的 A 轮融资,其中 2015 年通过顺为资本参与蔚来A 轮 1 亿美元规模的融资,2017 年通过顺为资本首次投资小鹏汽车,在其后 2019 年 C 轮融资中通过小米科技继续注资 5000 万美元,2020 年小米集团在小鹏汽车基石轮中继续加码,参与跟投本轮 5 亿美元融资。总的来看,小米参与整车企业的投资轮次规模大约在 10-20 亿美元。
决定造车之后,雷军专门成立小米智造基金专注投资汽车产业,投资面拓宽至三电、汽车电子、车身部件、底盘零部件、热管理等领域。
从造车前到造车后,小米构建了强大的投资生态圈,覆盖了汽车核心领域。比如整车领域的小鹏、蔚来;智驾系统和芯片领域的纵目科技、黑芝麻、智行科技等;传感器领域禾赛科技等。
广撒网的投资下,小米已经实现了对汽车产业的较为全面的布局,上游覆盖材料、半导体,中游覆盖具有一定技术门槛的零部件及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下游有物流配送、出行服务、汽车交易、车险维修等。
图源一查就有网《2024 年小米汽车产业链分析 及新品上市 全景洞察报告》
这是小米造车三年时间的全新布局,但也在这期间,准备了十年的苹果宣布放弃造车,同样作为手机的厂商,连苹果都放弃了,小米为什么要坚持?
在苹果宣布放弃后,李想发微博评论说苹果是在做人工智能和做汽车之间做了个选择,作为一家从利润率出发的企业,放弃造车,选择深耕人工智能显然更符合利润的考量。
回到当初雷军抗拒造车,因为他也深知这个行业的复杂以及能否成功的未知,但他不像苹果,没得选,做人工智能要算力,要芯片,被列进制裁名单,和美国比算力,熟优熟劣一目了然。
这时候再看雷军那句“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其实少了份豪情壮志,里面更多是为未知冒险的不得已。
小米汽车能颠覆行业吗
目前来看小米SU7表现不俗,但说雷军要颠覆行业还为时过早。
一直以来,汽车都是最复杂的工业品,上下游产业链最长,是带动作用最大的高端制造业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造车是把进口车零件一个个拆开来模仿。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早早布局新能源,如今在电动车市场走到了世界前列。
但同时,国内的新能源赛道早就卷成麻花了,比谁的价格更低,烧钱、亏钱去抢占市场,短兵相接,早早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
小米入局汽车的时间不算早,之前三年的等待,加上竞争环境的严酷,很多人甚至对小米汽车不抱太大期望。好在小米还是交出了一个还算满意的答卷。
但这也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还有一段漫长的亏钱之旅。
不过在现金储备上,小米截至本年度已经达到1363亿元。
雷军表示:去年我们在研发上投入了191亿元,今年将投入240亿元。按照这个速度,1300亿应该足够我们使用五年,所以我压根儿就不考虑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哪个行业的价格战比手机行业更激烈。我们从小卷到大,从来都是卷王,我们还怕(汽车行业)卷吗?
但不是光能卷价格就一定可以,小米SU7的“成功”也只是一个开始。
小米汽车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其庞大的现金流、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积累的品牌知名度。但劣势是在制造端,小米一直以来都是选择制造外包的轻资产模式,缺少制造经验,汽车的供应链比手机和家电复杂得多,而且像电池、芯片等领域的行业门槛也很高,如何提高对关键零部件的掌控力?制造汽车这种比手机复杂几百倍的工业产品对小米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此外技术积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后来者,小米直到自身智能汽车相关技术积累不足,所以采用投资并购的方式去整合资源,但汽车不像手机,从发动机、底盘到电池技术,再到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前沿科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小米虽然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研发能力,但在短时间内要想在汽车技术的多个领域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无疑是艰难的。
比起从0起步,小米显然已经具备了很多优势,但入局晚的客观事实摆在这里,小米还没达到一些需要时间积累的技术经验的门槛。
在小米汽车发布会结束后,马斯克发推特表示:技术的真正考验不在于超越竞争对手,而在于向物理极限挑战。小米汽车对标特斯拉,要真正实现超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与其说小米SU7是雷军颠覆行业的第一步,不如说这是雷军拿到汽车市场入场券的第一步,后面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参考资料:
DeepLab ,作者吴雨晨《雷军:造车这三年很苦》
虎嗅,作者丸都山《雷军的粮囤够了》
商业不打码,作者不详《对话雷军:造车最崩溃时把一年设计方案都推倒,第一款车我们输不起》
一查就有网《2024 年小米汽车产业链分析 及新品上市全景洞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