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答案是不能。
曹丕死后,司马懿被肖兵权,于是孔明第一次北伐,届时赵云还能连斩五将,孔明智取三城,又收姜伯约于麾下,此次北伐天下震动,却因马谡失守街亭之败,使得前功尽弃。
孔明第四次北伐,蜀军大胜,魏军大败逃回渭水南岸,安营扎寨坚守不出,蜀军形式一片大好。但是后主刘禅却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下诏诸葛亮班师回朝。诸葛亮虽然洞察先机,却也不得不遵从君命。北伐再次无功而返。
孔明第五次北伐,蜀军占据了天时地利,粮草充足,正当诸葛亮踌躇满志之时,却收到了李严杜撰的东吴犯境的告急文书。诸葛亮不得不率军回援,导致北伐再次失败。
孔明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说明单凭个人才智难以扭转当时三国的整个局势。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同样即便郭嘉不曾早逝,他也难以凭一己之力确保曹操更早统一天下。何况郭嘉才能能否比得上诸葛亮也值得商榷。除了谋士的才能,君主自身的性格和决策也在统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为了对抗擅长水战的东吴,启用了投降的荆州军将领蔡瑁、张允兼任水军都督,负责操练水军。但是曹操生性多疑,担心这些二人心怀不轨。周瑜利用这一点,诱使曹操的谋士蒋干盗取了伪造的蔡瑁、张允与东吴的密信,信中内容正好符合曹操对荆州降将的担忧。曹操一时受蒙蔽,杀了蔡瑁、张允。这一事件直接影响了曹操水军的战斗力,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曹操患有头痛病,发病时头痛欲裂。他请华佗前来诊治。华佗诊断出曹操的病根,提出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才能彻底治愈。当华佗提出要在他脑袋上下斧子时,曹操的第一反应是华佗有心要谋害自己。华佗试图通过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案例来说服曹操,但曹操却愈加确定华佗意图借治病之机杀死自己。于是将华佗收押监狱,华佗最终也死在狱中。
曹操这种多疑的性格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他避免了潜在的危险,但也可能影响了他对人才的信任和使用。即便郭嘉在世,曹操的这种性格特点也可能限制了郭嘉才能的发挥。
随着地位的稳固和实力的增强,曹操在后期逐渐表现出刚愎自用的特点。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当曹操想要晋位为魏公并加九锡时,荀彧叹曰:“吾不想今日见此事!”操闻,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随后曹操起兵南征孙权,荀彧托病不出,曹操命人送的空食器后,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
以上几人的结局表明,即便郭嘉没有早逝,曹操能否更快统一天下,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曹操自身的决策和行动。郭嘉的建议可能会影响曹操的决策,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曹操手中。在考虑郭嘉早逝对曹操统一进程的影响时,我们不能忽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三国鼎立的格局,各方的地理优势,以及军事实力的对比,都是影响统一进程的重要因素。魏蜀吴三国各自占据一方,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曹操虽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但仍面临着来自东吴和蜀汉的威胁。孙权盘踞江东,凭借长江天险,屡次挫败曹操南下的企图。刘备则据守西蜀,凭借险要地形,构筑了坚固的防线。这种三足鼎立的格局,使得任何一方想要迅速统一全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诸葛亮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便是最卓越的谋士,也难以单凭个人之力改变历史走向。曹操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决策倾向,同样在统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三国鼎立、地理因素、军事实力的相对平衡,都使得统一之路充满艰难。这些宏观因素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单个谋士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郭嘉的早逝确实是曹操的一大损失,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如果郭嘉在世,曹操就能更早地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