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月,爱国将领蔡锷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率部在云南起义,随后率军北上,进入四川境内。袁世凯要过足皇帝瘾,当然容不下蔡锷跟他唱反调,当即调集了大批北洋军队,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
两军在四川泸州纳溪一带相遇,这是正邪两股力量的对决,但又是一场实力并不均等的对决。
当时,蔡锷的护国军只有5000人左右,而袁世凯的北洋军却有数万之众,所以两军在四川泸州棉花坡初次较量时,护国军伤亡惨重。
蔡锷知道,如果不尽早击溃棉花坡的北洋军,自己便会前功尽弃。他思来想去,决定派手下一员智勇兼备的将领作为先锋,去攻打北洋军,挫挫他们的锐气。
当时护国军的情况已经很危急了,如果这一仗再失利,极有可能使护国军遭受灭顶之灾。因此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接受这个任务的将领必须顶住巨大的压力,率领部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扭转整个战局。
那么蔡锷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谁呢?他就是后来成为新中国开国第一元帅的朱德。
当时的朱德正好30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但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在战场上有过特别亮眼的表现,没有留下什么值得被人记住的战绩。这一次,他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
朱德接到蔡锷的电令后,连夜赶到司令部,蔡锷一见到他,忙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你来得正好,快看,这棉花坡地处咽喉地带,我军和北洋军就好比集结在一条河的两岸,如果我们先过去炸开对方堤岸,就能把敌人的阵脚完全冲乱,那我军打垮他们就很容易了。但如果被他们抢占先机,那我军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朱德一听,立刻就明白了蔡锷找他来,就是让他去炸敌人的堤岸,而棉花坡一战是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之战。
他当场表示,一定会胜利完成任务。
总攻开始了,朱德把兵力分成左中右三路,同时向敌人进攻。但面对四倍于自己的敌兵,护国军的伤亡仍十分惨重。
这时,袁世凯又从别处调来了几个师,局势更加严峻了。
战斗进行到第六天,朱德认为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决定先把敌人左右两翼的兵力引开,减轻自己的压力。
就在此时,当地老百姓跑来报告,说左侧山腰上敌人新设了一个指挥部,其中有一个坐轿子的大官。
朱德马上派人前去侦察,得知那是敌人增援部队的指挥部,他立即派一个营从正面佯攻,然后派另外一个营进行偷袭
这次,朱德大获全胜,打得敌人仓皇而逃,军需用品扔得满地都是。朱德乘胜追击,一下就占领了左侧山腰。
喜讯传到了蔡锷那里,他忙打电话祝贺朱德,并提醒他,敌人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让他千万小心。
朱德胸有成竹地说道:“将军请放心,我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且做了充分的预防措施!”
蔡锷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好!好!你先顶住,我马上就组织兵力,等敌人一出击,我就从他们的左右两翼乘虚进攻。”
这天深夜,大批敌人从棉花坡的小树林偷偷向朱德部队的营地摸去,想打朱德一个措手不及。可他们哪里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全在朱德掌握之中,就等着他们钻进伏击圈。
朱德等敌人越来越近,一声大喊,大炮顿时怒吼起来,雨点般的炮弹泻向小树林,敌人一下就被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无数。
就在这个时候,敌人的左右两翼又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阵阵喊杀声。
朱德一听,就知道是蔡锷的援军到了,看来全线进攻的时候到了。他不再迟疑,一个箭步跳出战壕,率领着部下冲了出去。
敌人早被炸昏了头,哪里还能组织起像样的反抗?他们好像决了堤岸,一溃千里。
战后蔡锷高兴地对朱德说:“玉阶,你真是一员福将!”
棉花坡之战,大长了护国军的士气,而朱德也因在这场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被提拔为少将。可以说,这是朱德的成名之战,如果没有蔡锷慧眼识人,把顶在第一线抗击北洋军的重任交给朱德,或许这位已经三十岁的将领还要耽误不少时间才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呢!
参考资料:《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朱德人生纪实》(凤凰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