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太后临终前,遗命三岁的醇亲王长子溥仪继承大位。在登基大典上,百官云集、山呼万岁,金玉齐鸣、鞭炮震天,三岁的溥仪从未经历这个阵势,大哭起来。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无可奈何,急忙安慰溥仪“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一语成谶。

自1908年离开醇王府邸,至1924年被赶出紫禁城,十几年间,至始至终,溥仪都是紫禁城名义上的主人。同时,他也是皇宫的奴隶。从孩童至青年,溥仪犹如笼中困兽,始终被束缚在这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皇言建筑群之中。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对于一名帝王来说,无论其年龄长幼,随意出入皇宫都不太可能。
不仅溥仪的生活空间被严格规定,其生活节奏也被事先规定好了。早晨起来,就有“御前太监”为他洗身子,擦屁股,穿衣服,逗他玩。在溥仪的生活空间中,太监是他的玩伴,仆人与老师。小皇帝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经由这些人来打理。
任何时候,只要溥仪说“我饿了”,就能支起一张立式的餐桌,并且极其铺张浪费。在1909年一份紫禁城的伙食清单中,4岁的溥仪在一个月内吃掉了20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溥仪记得,他所有的衣服,从来只穿一次就处理掉了。

在紫禁城度过了漫长的三年之后,关于小皇帝的教育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经过几位太后、摄政王以及朝廷重臣的商议,选定由大学士陆润庠、侍郎陈宝琛授读,副都统伊克坦教习“国语”清文。
开学的时间,选定在1911年9月10日。两位教师所教授的范围,也选定在经典的儒家治国文本之即《十三经》与通鉴辑览,前者是要灌输王者治国理念,而后者则明治乱之道。
据溥仪回忆,通过接受儒家经典教育,让他明白了王者是应该站在一般人之上,应该统治国家与人民,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效忠皇帝。
辛亥年年末,两位教师对于小皇帝辛苦传授儒家伦理政治,而紫禁城的墙外,却是沸腾的议会政治与革命政治。无论是捉襟见肘的皇族内阁、地方日渐不满在野的立宪派,还是遍布海内外的革命党人,都要求一种新的政治形式,或虚君立宪,或民选共和。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诏书由隆裕太后颁布。坚不可的清王朝,烟消云散了。
清帝退位,换来的是政治优待。皇帝保留封号,继续居留紫禁城并保留私产。更重要的是,皇帝仍有权力赐爵、赠谥。王朝政治的实质被革命剥夺了,但虚位仍保留在紫禁城中,关于王朝的历史,终结了,尽管这中间仍有妥协。
作为优待清室的一个条件,溥仪与旧制度一起,被象征性地保留在紫禁城内,成了紫禁城的“囚徒”。他“前半生”的充满了辛酸,都与帝制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而他的后半生,经历了从皇帝到战犯再到普通公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