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他肺癌晚期,做了两年单免疫治疗后,已经停药两年多了

刘老养护 2025-04-09 12:48:4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

《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肿瘤免疫治疗在中国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老陈是我在2019年见到的病人,62岁,湖南人,做了一辈子木工。那年他咳嗽、胸闷,辗转几家医院,最后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有脑转移。在过去,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治不治区别不大”,不少人甚至会选择放弃治疗。

根据2023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中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约82万人,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9.7%。但老陈不一样,他不认命。他说:“命是命,路是路,不走完我不甘心。”

“免疫治疗?听都没听过”

起初我们建议他用免疫治疗时,老陈是拒绝的。你想一个农村出身的木匠,哪知道PD-1、PD-L1这些复杂词汇?更何况当时的免疫药物动辄几万一瓶,医保还没完全覆盖。

但我们给他讲了个故事——2015年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发现PD-1通路可以解除免疫抑制,让人体自身免疫系统重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这就像你本来有一把好刀,但被封住了,现在重新解封,“身体自己就能干掉癌细胞”。

老陈听完,点了点头:“那就试试,我这身子骨也不是吃素的。”

套路都讲烂了,我就不重复了:免疫治疗到底“治的”是什么?

你可能听过不少人讲免疫治疗的“原理”,但我今天不走传统科普路线,我们换个角度: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得了癌症还能活十几年,而有些人一查出来就走了?

医学上,这不是“命好”,而是体内的“免疫系统”有没有被重新唤醒。肿瘤最阴险的地方,不是它长得快,而是它会“伪装”——它让你的身体以为,“我不是敌人,我是你自己。”

而免疫治疗做的事情,就是让免疫系统重新识别这个“叛徒”。就像老陈的身体原本已经认不出癌细胞了,我们用了PD-1单抗这个“破译密码”,让免疫T细胞重新上线。

两年时间,癌灶缩小了80%,脑转移灶完全缓解。

两年后,医生说:“可以停药了”

这是治疗中最令人纠结的一刻。很多人以为抗癌是“越久越好”,但其实持续用药容易引发免疫相关副作用、耐药、甚至免疫系统过度攻击正常组织。

我们团队经过多次讨论,结合多个国际研究数据(比如KEYNOTE-189、CheckMate-227等),判断老陈的情况属于“完全缓解+维持稳定”阶段,可以试行停药观察。

老陈说:“医生,我信你们。”这句话听着简单,但我知道他心里一定也有担心和害怕。

停药后两年半,他现在在干嘛?

种菜、钓鱼、带孙子。你可能觉得这不值一提,但在医学上,这叫长期无进展生存(PFS)。对肺癌晚期患者来说,这简直就是“活着的奇迹”。

2022年《柳叶刀》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接受单一PD-1治疗的患者中,仅有约15%-20%可以实现长期停药后的无进展生存。

老陈是那个20%中的一员。

到底什么人适合免疫治疗?是不是人人都能用?

这问题你要是去问AI,它肯定列出一堆点:PD-L1表达高、无EGFR/ALK突变、体能状态评分良好……但我告诉你,临床上哪有那么“干净”的公式?

我们遇到的患者,有的PD-L1表达低但治疗效果好,有的符合所有指标却没反应。这说明什么?免疫治疗本质上是概率游戏。

但这个“概率”不是靠蒙的,而是靠医生的“经验+判断+观察”。就像下围棋,AI可以告诉你胜率,但最后一手,总得你自己下。

有人说免疫治疗是“贵族游戏”,那老陈怎么负担得起的?

其实这是个误会。自2021年以来,多个PD-1类药物已纳入医保,价格大幅下降,平均每月自付费用约为1000-3000元不等。

国家还开通了“新农合”“大病救助”等多重辅助渠道。老陈就是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医保+慈善援助计划,才撑过了那两年。现在,更多普通家庭也能用得起这些先进药物了。健康,不再只是有钱人的特权。

免疫治疗不是“包治百病”,我们得摆正这个思路

很多人听了老陈的故事就以为免疫治疗是“万能药”,但我得泼点冷水:

如果你是小细胞肺癌,不一定适用;

如果你肿瘤负荷太高,可能先得做放化疗减瘤;

如果你肠道菌群紊乱,免疫效果也会受影响;

如果你有风湿病、糖尿病、甲亢等基础病,免疫治疗可能放大这些问题;

一定要个体化评估,别人能用不代表你能用。

“癌症”这俩字,有时候不是宣判,而是提醒

我一直认为,癌症的出现,不完全是“倒霉”,更像是身体给你的一次机会——让你重新审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管理、与人的关系。

老陈现在每天早上5点起床,走路,做早操,晚上七点前睡觉。他说:“我以前是拿命换钱,现在是拿时间换命。”这比任何药都管用。

医学是科学,但治病是艺术

很多时候,治病不仅仅是药物、指标、化验单,而是“人”的整体。我们要看的是一个人能不能“活得像个人”。老陈的故事不是“奇迹”,而是“科学+坚持+信任”的三重奏。

总结一下:从老陈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免疫治疗不是万能,但它打开了新的治疗大门;

个体化评估比盲目尝试更重要;

健康是一种习惯,不是一张处方;

医学在进步,选择决定命运;

你觉得如果是你自己,或者你家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选择尝试免疫治疗吗?你对这类新型疗法还有哪些疑问或担忧?留言说说看吧,我们一起交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