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让桓范接管曹羲军队,其子劝他出城投曹爽

霍凯安 2024-11-04 03:19:57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兄弟陪同皇帝曹芳,出城祭拜魏明帝陵墓高平陵之际,突然关闭了洛阳城门,屯兵洛水浮桥,控制了京城,史称“高平陵之变”。

当然,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带兵进宫,面见郭太后,就是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曹叡一死,曹芳即位,郭氏从皇后变成了太后,所以,司马懿发动政变,要先从郭太后那里取得手续,使得政变合法,堵住天下人之口。

郭太后一介女流,面对司马懿,只能任他摆布,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成了司马懿的一枚棋子。

司马懿从郭太后那里取得手续后,其军事行动就变得名正言顺了,有郭太后的诏书,他就可以宣布废除曹爽的大将军之职了。

同时,司马懿还命令大司农桓范代理中领军,接管曹爽兄弟曹羲的军队,以防止曹军反抗。

桓范是曹爽的智囊,他此时在洛阳城内,没有跟随曹爽出城,面对司马懿的军事行动,桓范手无兵权,他没办法反抗,于是,只能接受现实,准备去接受任命,担任中领军,接管曹羲的军队。

这时,桓范的儿子立即劝说他出城投奔曹爽,桓范的儿子说,皇帝在大将军曹爽那边,理应站到曹爽那边去。毕竟,皇帝才是法理上的正统。

《三国志 魏书九》记载:及宣王起兵,闭城门,以范为晓事,乃指召之,欲使领中领军。范欲应召,而其子谏之,以车驾在外,不如南出。范疑有顷,儿又促之。范欲去而司农丞吏皆止范。

桓范听了儿子的劝说,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最终改变主意,准备出城去投奔曹爽。

当桓范要走时,大司农的官员们都劝桓范不要去投奔曹爽,但是,桓范不听,他带着大司农的印态度坚决地走了。

在出城时,桓范见城门已经关闭,而把守城门的将领,正是他曾经的下属司蕃,桓范立即诈称得到了郭太后的诏命,要出城去。司蕃要查验桓范的诏书,桓范大怒说,你怎么敢如此无礼?不记得当初是我举荐的你吗?

司蕃见桓范生气,便不再查验,于是,放桓范出城了。

《三国志 魏书九》记载:范不从,乃突出至平昌城门,城门已闭。门候司蕃,故范举吏也,范呼之,举手中版以示之,矫曰:“有诏召我,卿促开门!”蕃欲求见诏书,范呵之,言“卿非我故吏邪,何以敢尔?”乃开之。

桓范出城后,对司蕃大喊说,太傅在城中造反,你可随我速去。

司蕃见桓范矫诏,大惊失色,立即出城追赶,但没有追上。

就这样,桓范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平昌门,去见曹爽,力劝曹爽将皇帝移驾许昌,并以天子名义,号令天下兵马勤王。

曹爽犹豫不决,桓范说,他带了大司农的印,可以用此调集天下粮草,以为根本。但是,曹爽烂泥扶不上墙,他舍不得城中的娇妻美妾,金银财宝,决定向司马懿投降,幻想交出兵权,做一个富家翁。

桓范见曹爽如此懦弱无能,哭着说,你爹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怎么生的儿子都是蠢猪笨牛啊,我要跟着你们被灭族了!

最终,曹爽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等曹爽一回到洛阳,便被司马懿派兵包围了府邸,然后,以谋反罪名,将曹爽诛灭三族,曹爽的亲信,何晏、丁谧、毕轨、邓飏、李胜等人,都被灭了三族。

一时间,洛阳城内,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司马懿趁机大肆清除异己。

桓范本来没事了,皇帝下诏,让桓范官复原职,正当桓范准备接受任命书的时候,司蕃向司马懿自首,说桓范在矫诏出城时,说太傅谋反。司马懿大怒,下令将桓范收捕,诛灭三族。

就这样,桓范也跟着曹爽一起被杀了。

当抓捕的人,动作粗暴地逮捕桓范时,桓范厉声怒喝道,轻点,我是一个义士。

桓范虽然被杀,但是,他不向司马懿屈服求生,始终保持了一个义士的高大形象,令人敬佩!

参考资料:《三国志》

0 阅读:131